李爱民山东省招远市齐山镇十字道初中265413
通感也叫“移觉”,意即感情的沟通和移用,就是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形象的方法。心理学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以及心理感觉,都可以相互沟通移用,或互相联系,或重新组合,从而产生种种烘托、渲染的艺术效果。
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而且可以将作者深挚的情感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地表现出来,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在《荷塘月色》当中,朱自清先生就运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来描写荷香,把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作者在刚开始描写荷塘的时候,写荷花是“零星”、“点缀”着的,因而香气就不浓郁,再经微风传送更显得似有似无,这正和歌声从高处、远处传来时飘渺若无、捉摸不定的感觉极为相似。香气虽然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用“歌声”这一听觉形象作比,不仅极为贴切,而且使文章增添了一种音乐美。这样,这句话就调动了嗅觉和听觉两种器官的感受,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审美对象,从而启迪人们更加深远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中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单就“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一形象本身所创造的意境,也足以把人带入一种空冥若虚、无所依从的境界。这与作者当时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及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相吻合,使作者感情的表达极富层次感。可以说这句话是极精且工的一笔。
《荷塘月色》中另有两处运用了通感辞格。一种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话将视觉形象的朦胧用幻觉形象的不真切表现出来,真是“亦真亦幻难取舍”。另一处是“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用“名曲”旋律的优美生动,贴切地表现了“光和影”的组合、变化,和谐而有韵致,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完美的视听享受。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把读者的视觉、嗅觉、听觉、幻觉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感受“荷塘月色”,立体地再现了自己游荷塘时的所见所思,使人如见其形、如嗅其味、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心、如动其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因为通感能沟通人的不同的感觉,这样,当你有了一种感官感受,觉得难以直接表达,或直接表述出来不易被大多数读者体会到的时候,你就可以运用通感,把这种感受用人们比较熟悉或容易联想到的其他感官去表现。比如音乐的妙处就极难传写,它诉诸听觉形象不易捕捉,即使感觉到了,也难以用文字表达。在《明湖居听书》中,刘鹗就巧妙运用通感,把音乐之妙写得看得见、摸得着,极为传神入妙、真切动人,从触觉、视觉、嗅觉、听觉各个方面,唤起读者的共鸣。通感初看极似比喻,也有人认为通感是比喻的一种,这也说得通。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已形成自己的概念,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脱颖而出。它在形式上采用比喻的形式,但设喻却重在人体不同感觉的沟通,因而通感更讲究“神似”,它强调的是各种感觉的互相补充,这样在表情达意上就极富层次感和立体感。这对于表现现代人丰富而复杂、深邃而多维的思想感情是极有力的手段,因而它已被当代许多作家尤其是诗人广泛运用。了解和掌握通感手法,对于帮助我们阅读诗歌、散文,写出动人的篇章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