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市船山区段晓晶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负担,那么就应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表述阅读的作用。利用课外阅读,辅助课堂阅读,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构建充实高尚的精神世界。如何利用好课外阅读呢?
一、让学生增加对阅读的“热度”。
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信息、世态人情都是我们阅读的对象。我们阅读的目的,并不仅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生活中有更充实的精神食粮。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教材,利用新鲜时文,传送大量信息,让学生越听越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产生一种知识的“饥饿感”,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教师要利用自己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爱好者倍加欣赏,从而让学生受到不同层次的刺激与鼓励,产生对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
第一,要帮助其正确地选择。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的原因,许多学生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有些书读不懂,有些书懂一点;有些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后,分不清好坏,见什么读什么,读得乱、散。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利用一切时机介绍好书外,还应及时了解新书出版动态,给学生推荐订阅书刊,如《读者》《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杂文月刊》等;推荐借阅书目,如《老人与海》《朝花夕拾》《人类的解放》《文化苦旅》等学校图书室曾有的藏书;推荐电视节目,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开心辞典”“幸运52”等等。
第二,培养阅读品质。良好的阅读品质将对学生终身学习、立身处事产生深远影响。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专注、独立、勤奋、创造的阅读品质。专注,即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独立,即自己阅读,独立思考,不附庸于人后,有自己的见解,并学会做批注;勤奋,即勤查工具书,勤作摘抄,多写心得;创造,即敢于推陈出新,大胆质疑。这些阅读品质的形成,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更需要学生持之以恒。
第三,教给阅读方法。一是要求学生确定自读目标。每次阅读之前,明确“读什么”“为什么读”“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二是要能自拟阅读计划。每学期,每个月,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阅读任务,确定选读或全读内容。三是要会自选阅读方法。泛读,重在广度,观其大概,扩大知识面,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精读,重在深度,深入细致,咬文嚼字,洞悉内容,品味特点。快读,重在速度,改变蜗牛般慢读习惯,能增加阅读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科学方法。若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了解,则适宜泛读和快读;若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想品味其中妙处,体会真情实感,则宜精读;若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性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四是重视阅读策略。要变盲目的“漫读”为择优的“选读”,变狭窄的“偏读”为广泛的“博读”,变无效的“白读”为有效的“诵读”,变单纯吸引的“心读”为勤于表达的“写读”。
三、保障学生能够阅读。
学生天生贪玩,加之初中学习任务较重,很少有学生能坚持下去。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些措施,保证时间,创设环境,让学生能去阅读,并逐步获得收益。一是要保证阅读时间。每周挤出一节课或用一两节晚自习课,进行“文艺快餐”,要求学生自带课外书,身边常保持有一两本,能相互借阅。二是创设阅读环境。在班上设立读书角,学生自愿捐书,推选小组长统一管理,鼓励订阅各种合适的报刊。三是选编优秀周记、作文,每期出一本文学社刊。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巩固阅读效果。
学生能不能真正阅读的关键在教师。“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要把课外阅读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减少阅读功利性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巩固阅读效果,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