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娟
(福州市第二医院麻醉科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啰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最佳浓度。方法120例ASAⅠ-Ⅱ级,35岁—50岁患者,随机分B1,B2,B3组,啰哌卡因100mg分别配置成0.33%30ml,0.5%20ml,0.75%13.3ml。在B超下行臂丛肌间沟注射麻醉后行上肢前臂手术,术中进行疼痛VAS分级,切皮时感觉阻滞程度评估,并记录发生不良反应。结果显示阻滞程度B2B3组明细优于B1组,疼痛VAS分级及不良反应,B3组明显优于B1组,结论前臂手术中采用啰哌卡因0.33%、0.5%、0.75%,臂丛肌间沟阻滞麻醉,均可以达到麻醉效果。但以0.5%啰哌卡因最为合适。
【关键词】啰哌卡因臂丛阻滞麻醉最佳浓度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182-01
臂丛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对全身血液循环,呼吸循环副作用小,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麻醉中,通过对不同浓度相应剂量的啰哌卡因用于上肢手术麻醉的观察研究,探讨最合适,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小的浓度。
1方法
1.1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选自我院近一年来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前臂手术患者,年龄35-50岁,平均年龄为45岁,共12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B1组40例,B2组40例,B3组40例,臂丛剂量为啰哌卡因100mg,利用注射用水稀释B1组为0.33%啰哌卡因30ml,B2组0.5%啰哌卡因20ml,B3组0.75%啰哌卡因13.3ml。
1.2麻醉
病人入室后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并开放静脉,氧患者取平卧,B超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在神经周围注入B1组0.33%啰哌卡因30ml,B2组0.5%啰哌卡因20ml,B3组0.75%啰哌卡因13.3ml,使不同浓度的啰哌卡因麻药包绕于臂丛神经干上中下束,注射时间为10S/5.0ml,注射后25分钟观察切皮疼痛评估,术中臂丛阻滞效过观察,并依情况进行给氧安定镇静,芬太尼镇痛,需要全麻改全麻处理.
表1啰哌卡因相同剂量不同浓度在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效果:
组别总人数25分钟后阻滞平面手术中疼痛不良反应
完全基本完全部分阻滞失败无痛轻度中度重度
B1403352--364----9
B2402983--328----2
B340201262268426
1.3观察指标
臂丛注药25min进行平面阻滞程度评估,前臂尺挠侧皮肤钝针头刺未有疼痛感觉为完全,前臂尺挠侧皮肤钝针头刺有感觉但痛觉不敏感,为基本完全,而前臂尺挠侧皮肤有出现钝针头刺,部分有疼痛感部分没有疼痛为部分阻滞,如前臂尺挠侧皮肤钝针头刺都有为失败,术中疼痛用VAS评分法,在分离骨折复位时进行评分,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另外记录术中用药情况。
1.4不良反应评判
生命征的变化,血压心率波动高于入室时的20%,为对血循环不良反应,呼吸困难、胸闷口干、头昏、头晕、头痛、口舌麻木,抽搐都是不良反应。
2结果
B1B2组臂丛阻滞完全性优于B3组,B1组不良反应多余B2、B3组。0.33%、0.5%、0.75%啰哌卡因用于臂丛麻醉都有一定效果,0.33%的麻醉效果与平面都是最好的,但是麻醉的不良反应多,可能的原因相同剂量中0.33%的容积量最大,会向臂丛神经干四周扩散,造成周边的颈交感干神经副交感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阻滞机率变大,外加颈部血管丰富容量大,局部压力大,局麻药入血机率大,0.75%啰哌卡因在相同的剂量情况下容量太小,造成一部分神经未完全被包绕或者浸润深度不够麻醉效果出现中重度的疼痛机率变大,并且容度大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吸收入血并发症严重。总结相同剂量啰哌卡因100mg的情况下,0.5%啰哌卡因效果最好,不良反应少,是个很适合上肢手术的麻醉剂量。
3讨论
臂丛阻滞麻醉是利用局麻药注入到臂丛神经干周围,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滞而产生的麻醉,是可逆的阻滞,不损害组织,与上肢手术另一种麻醉方式全麻相比较臂丛阻滞对全身血循环呼吸循环影响小,术中可叫醒,便于观察术后清醒快,镇痛持续优,早期就可以进行好的交流,无麻药的蓄积肌松药残余,呼吸遗忘等危险,能更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是上肢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本文观察了相应剂量啰哌卡因100mg用于臂丛阻滞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0.5%的啰哌卡因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少,是较合适的剂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韩非,修萍,李文志,席宏杰,王立平,王楠.相同浓度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神经丛阻滞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07).
[2]杨鑫,邓敏,戴峥,卜林明.臂丛阻滞复合浅全麻用于上肢手术病人麻醉的探讨[J].云南医药.2009(03).
[3]汪乐天,车薛华,梁伟民.罗哌卡因锁骨下入路单点法臂丛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