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梅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明德小学733011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担负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但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还能促进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亢奋状态,有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围绕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常用的导入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激情导入法
对于抒情味极浓的文章,特别是诗歌散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以情动人”,以饱满的热情和火热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绪。
我在讲授郦道元的《三峡》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秀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今天让我们随郦道元一起走入三峡,去感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想急于知道三峡的山和水到底有多美,山有怎样的特征,水有怎样的情趣。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针对性较强,很快找出了有关描写山水的语句,并且很快总结出了各自的特征。
二、背景导入法
许多文章,尤其是现实性较强的散文小说诗歌戏曲等,其思想内容和时代相联系,不交代背景就难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而如果在课前简要介绍背景,讲课时再有意识地予以点拨、提示,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想容,如何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身居朝廷要职,曾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了司马,在此期间,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理解“乐”与“忧”这一看似矛盾的双方其实是相容的。因为柳宗元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的触发,忧伤、孤寂、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导入,学生不了解作者的遭遇,就很容易误入歧途,认为“乐”与“忧”是不相容的。
三、诗词导入法
中国文化远源流长,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果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能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导入,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的一篇咏物小品,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我在讲授这一课时,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杜牧有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生不但很容易地背下了这首诗,而且产生了好奇心,荔枝到底为什么如此值得杨贵妃亲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馋涎欲滴,恨不得能亲口尝一尝荔枝的味道,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
四、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悲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知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再如,教授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好多同学小时候都愿意随母亲去外婆家,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亲也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青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这段导语是从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侯在外婆家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大有裨益,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