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例婴幼儿花斑癣诊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57例婴幼儿花斑癣诊疗分析

田分王艳云陈艳辉史天威

田分王艳云陈艳辉史天威(郑州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花斑癣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以及转归。方法对57例花斑癣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面部皮损多见,夏秋季好发。57例患儿分为两组,31例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必亮)治疗,26例采用采用复方益康唑乳膏(派瑞松)治疗。57例患儿均治愈。结论婴幼儿花斑癣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皮损好发面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和复方益康唑乳膏均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中图分类号】R75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019-01

前言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糠批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位,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平时腐生于角质层表层,为孢子形态,在某些条件下,会从孢子相转变为菌丝相,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围组织产生损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各种洗涤剂及护肤品的应用,阻碍了皮肤表层屏障的正常发挥,改变了体表的酸碱度,降低了皮肤抵抗力,使得发病率有所增长。该病婴幼儿较少见。但近几年婴幼儿发病者逐渐增多,且临床表现和治疗与成人不尽相同。既往关于婴幼儿花斑癣的研究较少且多为个例,为进一步了解婴幼儿花斑癣的临床特点,现对我科2009年3月~2011年8月诊治的患儿57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排除退出及失访者后,共观察到57例患儿,均来自郑州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年龄2个月-6岁男31例,女26例,病程1周至2月,家族史中父母患有花斑癣者7例;就诊时间:3-5月份4例,6-8月份43例,9-11月份6例,12-2月份4例。57例花斑癣患者的卫生条件一般良好,无面部湿疹和脂溢性皮炎、无免疫缺陷病和全身性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期、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就诊月份

1.2临床表现

皮损多发生于面部,额部、眉部常见,颈部、腋窝、上胸背及腹部较少(见表2)。表现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的圆形色素减退斑、淡红色斑,边界较清,表面光滑或有少量细薄鳞屑。皮损较局限且数目不多,散在分布,周围无色素沉着(图1)。患儿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表2:皮疹分布部位

1.3真菌学检查

充分暴露皮损部位,在皮损上刮取鳞屑于载玻片上,滴一滴10%KOH,酒精灯上加热助溶,在低倍镜下选好适当视野后,换高倍镜进一步观察菌丝、孢子的情况。直接镜检时若见到略透明的短棒状、短弧状、S形,不分支不分隔长短一致的菌丝,以及成簇的厚壁孢子等真菌镜下特征时,即可记录为阳性。

2治疗

2.1方法

57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31例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必亮,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26例采用复方益康唑乳膏(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适量涂抹于患处,覆盖感染部位及其周围皮肤并轻度揉擦,连用3周。嘱患儿衣物被褥毛巾消毒。疗程结束时做1次真菌镜检,记录疗效评价。随访3个月,观察是否复发。

2.2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95%以上,真菌学检查(-);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60%以上,真菌学检查(±),高倍镜下菌丝、孢子<5个);好转:临床症状消失20%-60%,真菌检查(+),高倍镜下菌丝、孢子5-10个);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20%,真菌学检查(++),高倍镜下菌丝、孢子>10个[1]。

2.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ⅹ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临床疗效评价

57例患儿均完成3周的治疗,疗程结束时真菌学检查全部阴性。临床疗效评价见表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花斑癣患儿治疗3周后疗效评价(例)

3.2真菌镜检结果57例患儿治疗前直接镜检阳性率100%;治疗3周后检查,必亮组全部阴性;派瑞松组弱阳性(±)2例,余阴性。

3.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

31例采用必亮的患儿中,2例用药后局部有轻度瘙痒及潮红,持续数分钟后消退,不影响治疗,持续应用症状消失。26例采用派瑞松的患儿用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3个月随访派瑞松组复发者1例,占1.7%,重复治疗,仍然有效。

4讨论

花斑癣是由嗜脂性马拉色菌引起的浅表真菌性皮肤病,好发于成人胸背、腋窝等部位,表现为散在或融合的色素减退斑或黄褐、暗褐色斑片,表面覆有糠秕样鳞屑。该病婴幼儿少见,但近年来有关婴幼儿花斑癣发病的报道有增多趋势。在临床上幼儿花斑癣与成人相比有一定的特点,成人花斑癣好发于胸背、颈部或腹部,而面部极少,多伴有灰白色、棕黄色的色素斑,一般皮损较多,可散在或融合,较为广泛。花斑癣在成人面部受累罕见,在婴儿和免疫抑制者面部损害相对多见。我们观察的结果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2],皮损基本均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的圆形色素减退斑,边界较为清晰,鳞屑少且薄,可能与经常洗涤有关,有时不易觉察,亦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小儿花斑癣则较为局限,数目少,亦可能与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人们对幼儿疾病较重视,一般发现较早.特殊的发病部位可能是由于婴儿受母体带来的雄激素的影响,皮脂腺排泄相对增多,而额部皮脂腺及汗腺分布远较躯干、四肢密集,功能活跃,故多在额、眉部出疹。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最早可发生在出生后的第1天,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存在母亲皮肤的马拉色菌可能是定植菌种的主要来源[3],有研究[4]显示色氨酸参与了马拉色菌的产色反应,当有足够脂源堆积于表皮,相对大量积聚的色氨酸就可诱导马拉色菌进行产色反应而与其种属无必然联系。因此,婴幼儿花斑癣色素减退斑究竟是否与其马拉色菌数目、种属或致病力以及表皮色氨酸含量等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马拉色菌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可阻止酵母诱导炎症发生而产生免疫逃逸现象,从而使花斑癣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故成人花斑癣极易复发[5],小儿则相反,可能与小儿皮脂腺功能尚不健全,或小儿皮肤pH值等微环境并不特别适合糠秕马拉色氏菌的生长寄居,在炎热、潮湿、多汗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使之成为一过性感染,当给予适当治疗或祛除诱因后,则很快痊愈,而且不易复发。

幼儿皮肤较为薄嫩,治疗上应选用刺激性较小的药物,一般不选用水杨酸、苯甲酸制剂。我们分别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和复方益康唑乳膏治疗,避免了口服药物的肝脏毒性,治愈率高,且无明显不适,对幼儿花斑癣安全有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是一种外用广谱抗真菌药,主要成分为盐酸萘替芬和酮康唑。萘替芬是一种丙烯胺类药物,其抗菌谱广,抗皮肤真菌的活性最高。它通过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造成角鲨烯积聚及麦角固醇合成受阻。角鲨烯积聚可使真菌细胞内脂质沉积,导致细胞溶胀破裂,起到杀真菌的作用;麦角固醇合成受阻可使真菌细胞产生功能障碍,起到抑制真菌的作用。研究表明[6],唑类药物对花斑癣均有较好的疗效,而以酮康唑活性尤强。酮康唑可阻止羊毛固醇向14-去甲基羊毛固醇转化,从而阻止麦角固醇合成,抑制真菌细胞的合成与生长。萘替芬酮康唑乳膏中两种成分同时存在,并以4:1的浓度比例保证其间最大协同除菌作用,提高杀菌活性,减少耐药性发生,还可提高局部皮肤中的药物浓度。派瑞松由1%硝酸益康唑和0.1%曲安奈德组成的复合制剂,前者是咪唑类衍生物,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均由效,同时还具有抗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后者是中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止痒、抗过敏等作用,两者具有很好的相互协同作用,使得派瑞松具有抗真菌和抗炎、抗过敏三重功效,能明显减轻真菌病变部位的炎症和瘙痒,尤其对局部炎症明显的浅表皮肤真菌病效果更佳。两组药物均达到较高真菌学治愈率,是治疗婴幼儿花斑癣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浦洁,杜旭峰,黄海峰,等.婴幼儿花斑癣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6)747-748.

[2](美)奥多姆(Odom,R.B).安德鲁斯皮肤病学[M](第9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88.

[3]陈征,冉玉平,熊琳,等.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7):371-373.

[4]陶诗沁,陈炜,杨莉佳,等.马拉色菌与花斑癣色素改变的相关性初探[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4):222-224.

[5]SaadatzadehMR,AshbeeHR,CunliffeWJ,etal.Cell-mediatiatedimmunitytothemycelialphaseofmalasseziasppinpatientswithpityriasisversicolorandcontrols.BrJDermatal,2001,144(1):77.

[6]StrippoliV,PiacentiniA,D’AuriaFD,etal.AntifungalactivityofketoconazoleandotherazolesagainstMalasseziafurfurinvitroandinvivo[J]Infection,1997,25(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