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A血管断面重建确定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冠状动脉CTA血管断面重建确定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费广顺高欣祁正军

费广顺高欣祁正军

(江苏省淮安楚州医院223200)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血管断面重建对确定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GELightSpeedVCT扫描仪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扫描并在AW4?3工作站上对68例患者共89支病变血管的225枚斑块进行断面重建、测量斑块平均CT值并根据结果将斑块进行分类。由两名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冠状动脉CTA显示病变血管斑块的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DSA显示对应的病变血管及ECT显示异常灌注区所对应供血血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CTA与DSA二者符合率87.1%,Kappa值为0.823,Kappa值>0.75两者一致性较好。冠状动脉CTA与ECT灌注缺损对应的血管二者符合率87.6%,Kappa值0.927,Kappa值>0.75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冠状动脉CTA血管断面重建不仅能够明确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而且对于指导临床进行治疗和预防有极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断面重建;冠状动脉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099-02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部位以及管腔狭窄程度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正确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有助指导冠心病的危险性分级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现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68例冠心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1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7.2岁。长期高血压27例,高血脂15例,长期吸烟者47例。除无症状者7例外,其余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晕厥、胸部隐痛、胸闷气急、心电图S-T段变异等一种或多种不同临床症状。

1.2方法:控制患者心率在每分钟60-70次之间。先行正侧位定位及低剂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再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370mgI/ml)20ml和生理盐水20ml,注射流率5ml/s,获得左侧冠状动脉开口水平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扫描延迟时间,然后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CT容积扫描,经过心电编辑后,对扫描原始数据进行时限筛选,最后将最佳时限原始数据传至AW4.3工作站上。采用双盲法在AW4.3工作站上首先对冠状动脉进行VR及CPR重建,再对病变斑块进行断面重建及评价。

1.3数据统计:根据Leber3研究显示斑块中脂质、纤维和钙化CT值分别是49±22Hu,91±22Hu和391±156Hu的标准对斑块进行分类及参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50%为轻度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70%为重度狭窄对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判。根据斑块的成分和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如果一支病变血管含二枚或二枚以上斑块,只要其中一枚是不稳定斑块,均示为含不稳定斑块血管。

1.4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0.75两者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两者一致性较差。

2结果

冠状动脉CTA血管断面重建示右侧冠状动脉(RCA)含不稳定斑块46处,病变血管45支;前降支(LAD)含不稳定斑块血管56处,病变血管35支;回旋支(LCX)含不稳定斑块血管15处,病变血管9支。冠状动脉DSA检查示相同病变部位及管腔狭窄的病变血管右侧冠状动脉43支,前降支33支,回旋支8支;二者符合率87.1%,Kappa值为0.823。ECT检查示含不稳定斑块的病变血管造成心肌相对应部位的异常灌注右侧冠状动脉40支,前降支32支,回旋支8支,二者符合率87.6%,Kappa值为0.927。

3讨论

近些年病理学、冠状动脉造影、冠脉血管内窥镜及血管内超声等大量研究证实,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其伴随的血栓形成是引起冠脉腔内急性狭窄或闭塞的重要病理基础,进而引起心绞痛、急性心梗及猝死等急性冠脉事件[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程度。在本组不稳定斑块病例中,断面重建图像显示大部分不稳定斑块中均含有大小不一脂质密度成分。在本组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变血管中,有25支病变血管在常规曲面重建显示为稳定斑块,而断面重建却显示其中有13支病变血管的斑块内含有大小不一脂质密度的脂核,结果判定其仍属不稳定斑块。通过CTA与DSA的检查结果分析表明,冠状动脉CTA血管断面重建评估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程度与DSA检查结果相比符合率为占87.1%,Kappa值为0.823,其一致性较高。在68例患者中,除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肌灌注异常由冠状动脉管腔重度狭窄引起外,其余均发生在含不稳定斑块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的患者。本组患者通过冠状动脉CTA与心肌ECT核素扫描所示病变血管和心肌灌注异常区相对照,右侧冠状动脉含不稳定斑块病变血管与相应部位心肌异常灌注符合率为88.9%,前降支含不稳定斑块病变血管与相应部位心肌异常灌注符合率为91.4%,回旋支含不稳定斑块病变血管与相应部位心肌异常灌注符合率为88.9%,CTA与ECT检查结果Kappa值为0.927。说明不稳定斑块可不同程度的造成相应部位的心肌供血异常,其程度与临床症状发生的频率和斑块中脂核的大小呈正相关。所含脂核越大,临床症状发生频率越频繁,相应部位的心肌供血异常的程度也越重。

对心肌梗死患者若能及时识别这些存活心肌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均十分重要[2]。对于临床症状发生频繁的患者,可通过冠状动脉CTA筛查,观察冠状动脉管壁有无斑块,再对斑块血管进行断面重建,通过测量斑块的平均CT值分析其组织成分,最后根据斑块中脂核的大小和形态正确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同时结合心肌ECT核素扫描观察心肌灌注有无异常,从而有助于临床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因此,对于临床时常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冠状动脉CTA的断面重建示病变血管轻中度狭窄并含不稳定斑块,心肌ECT核素扫描显示相应区域心肌灌注异常者,临床可通过降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戒烟、抗氧化、抗炎及基因治疗等药物治疗来减少或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加上其安全、方便、经济、无创伤、易被患者接受,可作为良好的筛查工具。

参考文献

[1]吴坚,杨立,赵林芬,王新江等。64层CT评价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与急性心脏事件的初步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1):28-54。

[2]于惠娟,主编.PET/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