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型的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如何体现主导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在探究型的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如何体现主导作用

王洪芹

王洪芹(涿鹿中学河北张家口075600)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8-057-02

信息技术的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探讨适应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探究型、创新型的课程模式,是符合这种发展要求的一种尝试。然而,这种强调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了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合作研讨,共同突破重难点,教师的作用相对弱化,有一部分老师就产生了课上无所事事,不知所措的感觉。那在探究型的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如何体现主导作用呢?

我认为课上教师的作用其实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是由原来的灌输型,向现在的引导型过渡。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教师的作用。

课前,教师要做好完整的课前准备。包括备课、准备教材教具、课件、要使用到的媒体素材等。这方面就要下大功夫,花去教师很大的力气。这些好象不是课上的内容,但在课上却能充分明显地显示出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教师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一节好课成功的前提。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究型课的新授和练习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它们融在一个个任务中。前面我提到过了,任务驱动法是现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正是借助其他学科中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因此,在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具体形式上就是任务的设计上。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下个原则:

1、任务的设计要符合课堂整体的情境。

因为我们事先设计了整节课的思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情境,因此我们为学生所设计的任务就要围绕这个情境而设计,不能脱离这个主题,这样一节课才显得完整而统一。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励学生自觉地、自信地卷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2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

我们设计的任务是要学生听说过、见到过或者接触过的,而不能是他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比如说通过见过图片、听到过新闻、没、报上的报道,电视里的广播等途径接触过,这样就算是有所接触了。不能死板地机械地认为必须是亲自见过才行。同时任务的设计不能脱离、违备生活实际,特别是不能违反科学常识。

3、任务的设计要注重难点的突破,还要针对性强,重点清楚。

我们设计的任务,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设计的,因此任务一定不能脱离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任务要有明确地针对性,要目的鲜明,一针见血。这一个任务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作为教师,都要清清楚楚,自己不能混乱。举个例子:在讲画图软件讲图块的操作时,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任务。在一个弹簧秤上,放着一个砝码。要求学生把这个砝码拿下来。诈一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只要用到图块的移动就行了。可实际上还不止这个。因为砝码拿掉后,弹簧会发生变形,指针会上升到0的刻度。所以这个任务还暗含着一步图块的拉伸。这个任务巧妙地把两个知识点统一到一个小任务中,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才能完成。不少学生做完后看到做的好的同学的作业时,才拍着后脑怪自己没好好想想。非要再做一次不可。一个任务突破了两个教学重点,效果非常好。

4、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最好含有一定的思想教育的因素。

我们的任务不能为了任务而任务,不能为了突破而突破。要巧妙,要有新意,要有趣味性。这一点说着容易,实际是很困难的。学生见的多了,要想再设计出新颖的任务,老师真的要花一分心思。还要自然地把思想教育融到其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时时刻刻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每一个细节,要知道好的设计不会自己跳出来的,是要在生活中积累的。

整体的设计都完成了,在课上学生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也不是没事可做。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对探究材料的自主探索,发现材料之中蕴含的意义。学生是在"做"中学,改变了传统的在"听"中学、在"教"中学、在"问"中学,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讲授者、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指导,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之上的指导。其根本特征是使全体学生卷入主动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观察、实验、操作,而不是教给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领着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如果按成人的、程式化的思维方式去给学生所谓的"指示"、"建议",反而会"遮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扶他们一把,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空。

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型学习中的体现,首先是对材料的支配,其次是有足够的操作探究的时间、空间。如果过多限制学生探究时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能是一句空话。1999年的《小学自然教学》接连刊发了一组评论文章《走出1:1的格局》。文章指出,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1的老师,是一个基本合格的老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3、1:4甚至1:6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足以说明,能不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时空,体现了教师是否真正把学习者放在中心地位,是否真正领会探究性教学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对探究材料的自主支配上,更体现在研讨和自主运用知识的活动中。

在研讨活动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言,也就是说,不要轻易地肯定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记录员,相信学生在出现错误时他们自己会去辩论,即使由于观察或实验的失败造成错误,教师也不应该横加指责,而是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再试一下。对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师也不应急于表态,给予过快的赞扬和肯定。只要学生积极发言,不论发言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正在独立思考问题,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再现出来,教师应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自行获取正确的认识。

学生在经过对探究材料的探究学习后,得到了有关事实的正确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认识去解释有关事实,让学生想一想,学到的科学有什么用,在生产生活中那些地方可以用、怎样用,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件有用的东西,力求让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学生作品的展示,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或互评,还要告诉学生不要只给别人找问题,还要多发现闪光点等等。

虽然是学生探究为主的一节课,你们看,作为教师还真是有不少事情要做,并且要做好做细,还真不是很容易的呢!我们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