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赛雄(广西梧州市城市建设技工学校广西梧州543000)
装饰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到来的时代,设计与艺术二者间,原对立的矛盾已得到了沟通和相融,时代已经给予了装饰设计者更能发挥艺术的“个性化”创意的设计天地。然而,勿以讳忌,在公共环境装饰设计的繁荣背后,我们已感到和发现,在众多的公共环境设计中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和遗憾,这就是公共环境装饰设计中所谓的“共性”原则已演变成为“套用”程式化。艺术特有的“个性化”已逐渐地失落,公共环境装饰设计给人的感觉已是千人一面了。仿佛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一个公共环境到另一个公共环境,一切皆没有多少变化,一切皆是那么相似熟悉:进入酒楼大厅犹如进了茶楼大厅,进入银行大厅犹如进入了宾馆大厅等。甚至很多的大型公装门檐和内部装饰只要换上另一个行业单位名字也可套用。这说明了,在公共环境装饰设计中一些设计过分注重理论上的“共性”,而缺少在实际应用的“共性”中去研究和表现设计属性的“这个”与“那个”的不同。因为任何一个装饰设计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产生,绝不能将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设计与“这个”建筑母体断开。只有这个建筑母体整体的环境下,才能孕育“这个”装饰设计。公共环境的装饰设计才能在这个设计中去捕捉到相似中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叫做差异,差异就是区别于彼此的根本,就是“共性”中的“个性化”表现,这种“共性”中的“个性化”表现正是事物中既有统一,又有变化的规律。正如在孪生兄弟中,外形的相似绝不能掩饰两人之间的性格和素养方面的“差异”。但是,当今公共环境设计中这种“差异”和“个性化”却越来越少,直接“套用”和“抄袭”的现象却十分的严重。
一、官权交易现象泛滥外行领导决定一切
不可否认,现今少部分腐败的官僚,利用自己的手上权力,大饱私囊,不少人借国家单位、企业的装饰设计工程之机,与不法的装饰设计公司相互勾结,进行钱权交易,大肆套用国有资金,为达其目的而不择手段,根本就对所要装饰的工程设计漠不关心,关心的是自己私欲的满足,放任一些公共环境装饰设计马虎了事,任其设计东拼西凑,或是粗糙自流。何谈在设计上进行千锤百炼,追求设计的“个性化”特点呢?笔者曾经历了某市所谓的一个大型装饰工程的设计投标,从市长到财政局长等十多人浩浩荡荡亲临现场进行工程的设计招标,规定原则上是谁设计中标谁施工。五六家外地装饰设计公司经过半年认真的设计,有三四家取得了设计中标,结果呢?施工却是另一个未参加投标的本地“游击军”。原来这是他们早已私下商定的一种钱权交易,目的是“套用”各家的设计方案,再进行拼凑。结果是可想而知,装修出来的与原来的优秀的“个性化”设计已面目全非了。
二、招投标体制亟待完善
我国在建筑与装饰设计工程中,实行招投标体制以来,确实为规范建筑和装饰行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公共环境装饰工程设计中众多具有鲜明“个性”方案的出现,造就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设计作品。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却出现了在企业和国家单位实行招标中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一些正规有实力的装饰设计公司认真地做设计方案,制定标书却没有“戏”。而那些邪门歪道的所谓“公司”在设计上靠东拼西凑“抄袭”了事,以靠打探标底,串标围标,大走行贿之道而连连中标。这种怪异的现象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招标制度朝着健康有力的方向发展,也更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优秀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公共环境装饰设计。
三、商业经济的制约设计在夹缝中生存
有人说:中国的公共环境装饰设计进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创造,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在设计的很多领域里,我们的设计在理念和意识上都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有的作品甚至进入了世界一流设计行业之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更多的公共装饰设计还受甲方企业经济条件所制约和限定:一方面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排开外部因素(包括经济条件),追求设计的艺术规律性和个性化的表现,另一个方面是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必然要受到甲方各种经济条件的制约,并被甲方以此来确定是否可行而付之于实施。当二者难以平衡和沟通时,多数时是设计为经济制约让路,甚至忍痛割“爱”,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为此,装饰公司和设计者站在自身的生存角度,更多的考虑是如何去迎合和满足甲方经济条件的制约。而这样的结果:公共环境装饰设计的艺术个性化“设计”有可能成为一个形式上的躯壳。
四、设计者自身艺术修养薄弱设计教育缺乏个性
众所周知,为了满足社会对装饰设计行业的不断需求,许多的建筑和艺术院校系科都开设了建筑和室内装饰设计相关专业,培养和造就了很多的设计人才,但还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装饰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所以,一方面是一些院校扩大此类专业的招生数量,这样的扩招形成了此类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较差,使得学校在教学观念上不是从设计的思维创造和设计的本质内涵去启发教育,而是多依赖于几个电脑软件的学习使用,将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教育变成单一的、机械性的模式化教育,造成了学生对整个装饰设计的空间功能,流派风格,审美心理和个性设计等贫乏认识和了解,基础掌握不牢。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以赢利为目的的设计训练班,由于学员来源和自身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又加之学习时间较短,带来了在设计培训的过程中,出现了热炒热卖的培训方式。以上产生的结果是:这些“设计师”们一旦进入设计行业,很难以独立承担设计,为了生存,只好去套用和抄袭他人的设计和大家都熟悉的东西。由此,公共装饰设计领域中的“个性化”设计已被抛弃。这样更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具有“个性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