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俗音乐进校园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1

关于通俗音乐进校园的若干思考

陈承伟

陈承伟(白城市第四中学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本文从审美观、价值观、成长因素的角度对通俗歌曲大量进入校园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就如何对待这一现象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价值观;审美观;成长;引导

在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生活,也使得音乐形式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通俗歌曲的大量产生和传播正是不同阶层人们对精神生活不同追求的反映,校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少年为接受对象的通俗歌曲比重又大,因此,通俗歌曲大量涌进校园并被青少年所广泛接受也成为必然。

校园作为一个青少年集中、通俗歌曲受众群体年龄小、美与丑分辨能力较低,而对音乐又比较敏感的群体,良莠皆存的通俗歌曲涌进校园,势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突出反映是一些学生沉缅于音乐中,分散精力,影响学业;一些格调不高的歌曲,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利于远大理想的良性生长,不利于健康审美观念的培养。这些问题给学校的教育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新课题。笔者就如何认识这些现象,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青少年学生良莠不分,近乎全盘接受喜爱反映各种情绪的通俗歌曲,大体有这样两点主客观上的因素。

首先,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利益的分配产生了差别和矛盾,这一社会现象使得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困惑。一方面接受学校教育,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奉献人民;另一方面社会上拜金享乐、贪污腐败现象令其费解。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在学生思想上和视野中出现了反差,校园内外出现了反差。于是一些学生中关心与冷漠并存、困惑和希望同在。他们所爱的音乐在更大程度上是那些体现悲观情绪、浮躁心理、求异心理的歌曲。这对于在校内学习主旋律音乐的学生,势必起到了消极作用。

其次,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信息资讯来源的便捷,使得各种文化的影响迅速介入当代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他们在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中思考,在变化中选择,在变化中寻求。一方面,有着高扬主旋律,追求理想、追求进步的意愿。另一方面又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内心的矛盾,于是,表面务实,心中“困惑”。当代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强,成才意识弱;参与意识强,集体意识弱是较为明显的特点,。在学习压力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发生着变化,出现了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例如,他们价值取向多样性中就明显表现出进取务实。他们重实效、重过程,厌恶虚伪;义和利、奉献和索取协同并重。通俗歌曲多元性的特征,正好适应了他们的这种心理。学生偏爱通俗音乐是他们价值取向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注意和关心,他们偏爱通俗音乐没有过错,关键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被通俗音乐中消极的东西左右,进而对他们道德成长产生不良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延伸,艺术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我们无论是在其他领域还是在校园,对待音乐文化方面,应该持有开放性和融合性,不应该也不可能使音乐的内存完全“同质化”。对于通俗音乐,我们也应该客观地对待。特别是经过了许多年本土的培育,通俗音乐已经不完全是我们最初的认识了,一些健康的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够愉悦身心、能够启动人民积极向上的作品越来越多。歌曲中一些有哲理的警句已经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调解剂,有一些还有一定的说服力、冲击力。校园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应该和社会接轨,和时代接轨。当人们发现通俗音乐还有许多未知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这样直截了当抒发感情的时候,还可以给人们哲理的时候,通俗音乐也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会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推器。

马克思说:“对待社会问题应持辩证的方法论去看待和分析。”文化和观念上的冲突确实存在,但存在就一定有它合理的一面,只要我们正确认识、积极引导,校园就会处处开满春天的花朵,充满优美和催人奋进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