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伟
(伊春市桃山林业局黑龙江伊春152514)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桃山林区人工更新造林已有30年历史,据1985年更新造林普查统计,30年来人工更新,造林1102.853亩,保存面积363.816亩,面积保存率44.9%。促成造林失败的原因甚多,诸如:病弱苗上山、冻拔、干旱、涝灾、病虫鼠害,密度不够或栽植技术不佳、抚育不及时等等,不适地适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而且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人工更新造林必须做到适地适树,只有这样才能地尽其力,树得其所。分析过去达不到适地适树要求的关键原因是缺乏土壤普查资料,确定造林树种不能因地制宜。为此今后更新造林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土壤普查成果。现按照本区的土壤类型,同时考虑缩短林木培育周期和各种材料的经济价值以及市场需求等为主要依据,对桃山林区今后人工更新造林树种比重探讨如下:
一、本区的植被,气候简况
桃山林区的原始地带性森林植被是红松阔叶林,但经过长期以来的过量采伐已逆行演替为红松比重显著减少的针阔混交林(占天然林的35%),阔叶混交林(占35%),杨桦次生林(占10%),及少量的冷云杉和柞矮林等。在海拔800-1000米以上还有云杉岳桦疏林。
据统计过去人工林造林时的树种比重,红松平均为38.5%,落叶松42.8%,云杉,樟子松,水曲柳共占18.7%,经营周期为58年。但因这里有较好的水热条件,阔叶树有较强的天然更新能力,所以当年的红松人工纯林,现已多数成为人天混交林。
除了森林植被,还有五花塘和塔头沼泽。
本区的气候属北温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0.91℃,年均降水600-700mm,无霜期100-120天,冬季多雪,夏季多雨,春秋两季,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平均海拔455m,最高海拔1429m,最低处海拔210m。
在上述植被,气候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及少量的泥炭土,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生草森林土。
二、各类土壤比重及其主要特征
在上述的七个土类中,目前可进行人工更新造林的土类有四个,它们各自占可进行造林土壤总数的比重是,暗棕壤占86.4%,草甸土占8.7%,白浆土占3.5%。宜林沼泽土占1.4%,地带性土壤暗棕壤共有五个亚类即典型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及潜育暗棕壤,原始型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及潜育暗棕壤,它们可造林土壤的比重分别为77.4%,1.6%,3.0%,2.1%,2.3%。在典型暗棕壤忠厚典型暗棕壤占7%。
1.暗棕壤土类:是在地带性原始森林植被-红松阔叶林下发育起来的地带性土壤。此类土壤在本林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分布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典型暗棕壤亚类,在山之上,中,下部均有分布。它土质疏松,通气性能好,含水量适中,据室内化验有机质含量超过7.5%(在高的范围内),多数集中在A1层,阳离子代换量超过20mI/100g,盐基饱和度50-80%,全N含量较高,A1层可达1.85-2.40%,而且越往下层越高,总之暗棕壤是肥力较高的土壤。它适于多种林木生产,在暗棕壤上生产的红松,椴树,水曲柳,杨,桦,枫,榆,色等林木均长势良好,红松长势尤其喜人。
在暗棕壤的五个亚类中,典型暗棕壤亚类相对肥力最高;草甸暗棕壤亦较肥沃;潜育暗棕多分布在山上腹及平缓地带,土壤下层含水量较大,比较粘重,不宜培育红松,可选造落叶松或云杉;白浆化暗棕壤因有白浆层,比较贫瘠,但表层肥沃,杨,桦,落叶松等湿生树种可在其上生长;原始型暗棕壤分布于山顶,岗脊或河岸岩石裸露处,土层较薄,通气性能好,含水量偏低,多较干旱,往往有柞树等耐旱树种生长。
2.草甸土类:此类土壤是草甸植被下发育成的土壤。土层厚,肥力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阳离子代换量,盐基饱合度等室内化验数据,均标志了草甸土是肥力较高的土壤。这类土壤分布于地势低平的沟塘平地,河流两岸五花草塘,地表径流不畅,但不积水的地带,适于湿生树种杨,桦,水,黄,胡,落叶松等生长。
3.白浆土类:有肥沃的表层,贫瘠的亚表层和粘重的底层,易旱易涝而且冷浆。W层的有机质含量有的尚不足1%,所以只有一些根系可以水平伸展的湿生树种可以生长,如落叶松,杨,桦等,但不易速生。
4.可改造造林的沼泽土;室内化验表明,沼泽土中的有机质含量居我局各类土壤之首,但其肥力并不高,大多数林木不能在其上生存生长,主要原因是沼泽土含水量太大,有时使林木根系窒息。土壤通气性能差,地温低,微生物分解活动受限制,有机质再多因不能分解或分解太慢亦不能被林木根系吸收利用,只能常年积累形成泥炭层,然而沼泽土本身的有机质含量很高毕竟有较大的潜在肥力只要排水改造,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和通透性能就可以使其肥力发挥出来。土壤普遍中发现在排水改造后经过熟化的沼泽土上营造的人工落叶松林成效较好,预计随着林龄的增加未来通过树冠蒸腾进行生物排水,改良土壤的效果一定更好。
三、本区各主要造林树种的生育状况
30年的人工更新实践证明,适合在本区生育的造林树种主要有红松,落叶松,红皮云杉,水曲柳,大青杨等,除了落叶松外都是这里的乡土树种。
红松:原是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林中的优势树种,尽管长期反复破坏数量锐减,但仍有较大的进展演替的潜在力量,破坏终究属于局部,恢复的总趋势势在必行。红松这种高大的乔木,干形通直,材质优良,最适于在暗棕壤上生育,不但天然红松生育良好,人工营造的红松林效果亦较佳良,本局圣浪林场77林班1958年营造的人工红松林,现平均高度10m,平均胸径12cm,公顷蓄积达98立方米,密度适中,干型通直,很少分叉,可见红松确实是桃山林区最有前途的优良造林树种。
落叶松:在本区所有造林树种中它的适应性最强,它强阳性,极耐寒,耐干旱,耐水湿,虽然本林区没有天然落叶松,但30年的造林实践证明,落叶松可以在桃山林区扎根落户,建局初期新造落叶松现已部分间伐利用,尤其在其它树种难以成活的水湿地沼泽土及白浆土上营造的落叶松均已成活。本局的神树,石长,白河等经营林场都有成片的人工落叶松林。石长林场1964年新造落叶松,现平均高度15米,平均胸径12cm,公顷蓄积100立方米左右。
红皮云杉,由于过去对该树种认识不足,所以全局仅有368公顷云杉人工成林,占人工林总面积的0.4%,通过对神树金牛山171林班云杉人工林调查,1959年营造的云杉人工林平均高现已12m,平均胸径14cm,公顷蓄积130立方米,造林地位于山之下腹,土壤为暗棕壤,其生长速度明显超过同龄红松。对于森林资源日趋减少的桃山林区,适量增加云杉人工比重,对于缓解采育矛盾是完全必要的。
樟子松:全局只有樟子松人工林1691公顷,占人工林比重的1.5%,因为它耐旱,所以在岗脊等干旱处原始型暗棕壤及侵蚀型暗棕壤上,在营造其它树种容易失败的地块栽植樟子松比较适宜,据调查樟子松常遭鼠害,欲造林成功必须对鼠害加强防治。
水曲柳:是东北三珍阔之一,材质优良,在过去所造人工林中,水曲柳占2.1,多造于山下腹暗棕壤部分下层为砂质壤及部分下层为砂质壤的草甸上成活率较高。
大青杨:也是桃山林区的乡土树种,而且是速生树种,天然大青杨多散生,可是过去这里也有过成片高产的大青杨天然林,然而建局以来人工营造的大青杨成林者甚少,据调查失败原因较多,多数为没做到适地造树。如本局石长林场板石山210林班1984年的大青山造林地有部分是间歇性积水的塔头边缘,所以1986年调查保存率仅达50%,又如本局神树1981年137林班的大青杨造林地,土层虽厚,而且是下层为砂质的草甸土,可是冬季因层虽厚,而且是下层为砂质的草甸土,可是冬季因受冰湖侵袭也以失败告终。其次是造林的经济管理没跟上,如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第三,上山苗多为二年生大苗,或因土层薄,或因化冻浅致使苗木窝根或倒状。据了解苇河局,带领,朗乡,铁力等兄弟局均有大青杨人工成林,据调查山地营造大青杨最适宜的土壤是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厚层典型暗棕壤或底层为砂质的厚层草甸垫土。土壤普查中发现,本局134林班山下腹红松与大青杨人工混交林长势旺盛,因为大青杨速生,对立地条件要求必然苛刻,只要提高经营集约度,为了缩短林木培育周期,有必要考虑适量增大大青杨的造林比重。
四、确立造林树种比重,考虑缩短培育周期调整上诉比重
桃山林业局于1960年建局,当时活立木总蓄积量1842万平方公顷,其中可采蓄积为1671万平方公顷,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生产周期性及森林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投入少,产出多,重采轻造,致使由建局以来一直处于过量采伐,造成采育比例严重失调,可采资源急剧下降。为了缩短森林培育周期,合理确定今后更新造林树种是缓解本区采育矛盾的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在不违背适地适树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以下3点措施:第一在不超出对土壤适应范围的条件下适量增加大青杨,落叶松和红皮云杉的比重。第二,提高经营集约度对落叶松和红皮云杉的比重,要多造速生型人工林,采伐年龄降低到25年。第三,对红松进行栽针包括以期形成人天混交林,促进恢复小兴安岭顶级群落-红杉阔叶林,增大速生树种比重是当前缓解采育矛盾的急需,进行红松栽针包括是长远的百年大计,二者并不矛盾,何况人天混交林得本身就是在降低采伐年龄。按照上诉三点措施将造树林树种比重调整为:红松30%;落叶松40%;樟子松2%,红皮云杉15%;大青杨8%;水曲柳5%。
考虑各材种经济价值与未来市场的需求再一次调整造林树种比重。
上述的造林树种比重既满足当前,也照顾了长远而且不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基本趋于合理,但考虑各材料的经济价值认为水曲柳的比重应该加大,因为它是珍贵阔叶树种,用途广泛,价格昂贵。
造林树种比重既适地适树,也缩短了经营周期,并兼顾了材种经济价值,所以是比较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