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211600)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再住院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慢阻肺患者100例,分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予以入院评估,护理计划,指导氧疗,用药指导,指导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指导陪护人员协助患者拍背排痰,以及给予疾病的相关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331-02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COP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率高,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了体现优质护理,“以病人为中心、促进康复”的理念,我科进行了慢阻肺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医生、患者及家属、社会的认可。延续护理是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登门造访等方式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护理形式,其能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从而促进和维护健康[1]。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需求是多方面的,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慢阻肺患者10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在68.5岁。所有的患者均符合慢阻肺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并发症、年龄超过80周岁、交流障碍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护理组50例及实验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的患者入院后给予入院评估,护理计划,指导氧疗,用药指导,指导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指导陪护人员协助患者拍背排痰,以及给予疾病的相关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1)为患者建立延续护理的健康档案,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详细记录患者的疾病,用药、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等;(2)住院期间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制定出院康复计划,建立出院电话回访登记表[2-3]。出院后的延续护理措施包括:电话随访,跟踪观察患者的健康状况,评估其出院康复计划的履行情况;在社区的患者与社区医护人员保持不间断的沟通,并对社区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接受电话咨询及现场咨询[4],积极为患者、家属以及社区护士提供健康教育、专业建议及技术支持;电话回访的时间为出院后一周,三周,一月后进行家庭访视。半年后观察效果。回访的内容住要包括服药情况、家庭氧疗、呼吸功能的锻炼、以及精神、饮食、睡眠、活动能力等方面。
2.观察指标
半年后观察①患者的再住院次数;②住院天数;③医疗费用;④生活质量。使用SF36量表[5]评价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内容包括精神、睡眠、心理状况、活动能力,共5个维度,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各指标结果越好。
3.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统计数据均采用SAS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两组患者再次住院的次数、住院的天数、医疗费用的比较,见表1。
表1
P<0.05
5.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老年人严重慢性疾病,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李丽对慢阻肺患者进行了社区综合干预,结果有效率达66.7%。[6]本次研究中给予患者出院延续性护理,指导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坚持吸氧,进行有关呼吸肌的功能锻炼、运动训练、饮食护理等,并通过定期随访对患者的服药、锻炼、吸氧等情况进行了解。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气道狭窄降低了胸廓和肺的顺应性,活动力降低,收缩力下降,肺泡内的气体难以得到有效的排出,患者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专业的指导,增加呼吸肌功能锻练在改善呼吸困难上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再住院次数、天数、医疗费用都比常规组下降,再次说明延续性护理有了一定的社会效益,降低了医疗成本。综上所述,对慢阻肺患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俞桃英.护士对出院病人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16,41(3):246-247.
[2]李淑霞,李亚洁.延续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3(1):16-20.
[3]吴胜梅,李茶香,袁玉兰.神经外科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实践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84-86.
[4]谢凤兰,成守珍,蔡卫,等.延续护理服务部专职工作岗位的设立及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47-50.
[5]许军,胡敏燕,杨云滨,等.健康测量量表SF36[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2):70-72.
[6]李丽,慢阻肺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2)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