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帅袁雪花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324-01
摘要:本报告通过对广东省8所高职高专院校随机选取40多名辅导员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获取辅导员职业倦怠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应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策略,为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自国家推广普及高等教育以来,各大高校在校学生逐年增长,但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师生比由国家规定的1:200上升到1:500甚至更高,这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作为高校学生思想、生活、就业等方面主要指导老师的辅导员,其能否端正自己的思想,积极的开展学生工作,对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各种途径传入学校的思想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那么辅导员在学生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只队伍如何健康、稳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及各高校的重点工作。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提供良好的晋升空间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各种情况,此次调查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包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形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参与此次调查的人员均为广东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结果分析主要以性别和年龄区分比较。
二、结果分析
近年,高校学生意外事件有所上升,各高校对学生工作的质量加强了关注度,对辅导员工作制度也有所完善,相比之前,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有了相当的改善,从一些方面很好的提升了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制度改革的滞后、我国传统教育的模式与时代思想的冲突仍然使得辅导员工作难度较大,任务艰巨,造成岗位人员流动较大,很难形成较稳定的队伍。基于以上实情,我们通过与各高校在职辅导员交流和进行问卷调查(此次的调查中,大部分均为入职2-3年的“80后”年青辅导员为主),得出以下几点: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指引。
据统计,有75%的被调查对象会感觉工作负担过重,常常感觉难以承受、或有喘不过气现象;75%的被调查对象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57.5%的被调查对象感觉自己的工作不断的重复而且单调乏味;4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72.5%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各类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由以上的数据得出目前辅导员工作量太大、工作内容不固定、工作性质不明确,导致整个学工系统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与合理的指引,使得从业人员必须在工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摸索,去适应自己的岗位。这样,辅导员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常规性的错误,打击自信心,失去对工作的追求;同时,这种模式容易形成自己错误的工作经验,成为一种简单的循环,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育模式,长期以往,从业人员很难在岗位上有所创新,也很难从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和动力,容易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倦怠感,这对于与时代发展同时变化的学生来说极为不利。同时,由于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学生工作可谓一天一个变化,其工作内容与方向时常会随着不同学生事件的发生、政策的变化或领导决策而突然发生改变,这同样让辅导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让大部分辅导员找不到合适的定位,常常在工作中迷失自我。
(二)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与期望值反差较大。
根据资料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辅导员多是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有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博士生,无论哪类,他们大多由学生干部出身,在校期间都有着较出众的才能,是老师及同学眼中的佼佼者,自己对未来也有着比较高的追求,对工作也赋予较高的期望。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辅导员承担着主要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很少涉及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授和做出较有贡献的研究成果,所以导致在很多情况下难以与专业教师相提并论,而且部分从业人员是临聘编制,这让辅导员本身就很难调整心态去应对工作。据某调查分析得出,辅导员入职时间越长,对工作的热情越低,同时由于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导致教师的权威日益减弱;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反叛性越来越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拒斥,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显著降低;再者由于扩招,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且学生间素质层次增多。这些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而这绝大部分落又到了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身上。在这种新的形势和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调查中有75%的人认为自身工作价值没有被体现;有82.5%的人认为自己上升空间有限。这些数据都体现了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肯定自己的成果,与自身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反差。
(三)未形成完整得领导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思想、心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早期由学工队伍出身的领导干部由于工作性质的变动,大多不能很好的融入这种变化,还在运用着以前的管理方法或片面追求一种外在的和谐,在决策上往往有些偏差,这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的制约。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各种情况及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得出,要改善辅导员工作环境,稳定学生工作队伍,我们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
辅导员工作倦怠情况的出现的原因包括工作强度大、内容繁琐、变数多、前景不明朗等原因造成,同时,对于平时工作上的问题未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甚至某些部门还将大部分责任归咎到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单纯地认为学生问题就是辅导员的问题。那么,要稳定辅导员队伍,就要从工作制度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在大方向上保证工作进有所依,退有所靠,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工作上的后顾之忧,提供良好的晋升机会。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领导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及时聆听辅导员的心声与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丰富辅导员业余生活,引导自身调节机制。
“不是没活动,是不敢活动”,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辅导员在上班时间通常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业余时间中又担心自己的学生是否会发生突然的事件,这直接导致辅导员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使得虽然是业余时间,但也只能在学校周边原地待命,造成业余生活具有局限性。为保证辅导员的心理、生理健康,学校可适当组织群体户外文体活动、短途旅游、谈话交流活动等以舒缓紧张的工作情绪,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同时,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从外界让辅导员学会自我认知,正确定位;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挑战;学会悦纳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耐压力;学会放松自己,降低紧张感;掌握沟通技巧,做到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创造更多训练和提高的机会,不断超越自我。
(三)提供良好的培训、学习进修机会。
学习是前进的动力,为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能保持较高的激情、与时代共同进步,学校应该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学习的投资。使其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得到心理上满足,感受到所在部门的重视;同时能有效的开拓辅导员的视野,从培训中学习更多工作技巧,掌握学生工作领域的政策与最新动态,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涤,姚木远.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2]马莉.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与心理管理[J].知网,2008-04-13。
[3]朱广荣,郭清秀.陈然然,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J],2009。
[4]任海涛,魏巍.试析如何引导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