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卢旭妹容亓李宏梅

卢旭妹容亓李宏梅(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四项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我院门诊及住院80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同时检测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患组的血浆Fig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是人体凝血因子主要合成场所,凝血水平可反映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其检测凝血四项,可早期发现因肝病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为临床治疗和观察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198-02

肝硬化(livercirrhosis)由于病毒、虫积、酒食或药物等不同病因长期损害肝脏,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广泛纤维组织增生,逐渐造成肝脏结构不可逆改变,以右胁胀痛坚硬,恶心纳差,倦怠乏力,腹筋怒张,红丝赤缕,舌紫暗,脉弦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慢性进行性肝病。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肝脏是人体凝血因子主要合成场所,当肝细胞损伤时,凝血因子合成发生变化而容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四项指标是常用的一组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本文通过对80例肝硬化患者及80例健康体检者凝血四项的检测,了解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病例均为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28~71岁,平均49±5.3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B超、胃镜、CT等)确诊为肝硬化,并排除造血系统疾病和消化道肿瘤,采血前2周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健康对照组80例,来自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0~70岁,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

1.2检测项目:所有对象均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

1.3方法:所有检测对象均空腹抽取静脉血1.8mL于血凝专用试管(内含3.2%枸橼酸钠0.2mL),及时送到检验科,3000r/min离心10~15min,取血浆待测。均采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仪器和试剂由法国STAGO公司提供,型号为:STA-REvolution,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Fig明显降低,低于健康对照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结果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x-±s)

组别例数(n)PT(s)APTT(s)TT(s)FIB(g/L)

肝硬化组8019.1±1.257.4±5.920.3±2.51.8±0.7

健康对照组8012.3±0.433.2±5.615.9±1.62.9±0.9

t值48.126.612.98.3

P值P<0.05P<0.05P<0.05P<0.05

3讨论

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和营养障碍等均可导致肝硬化,而肝脏是绝大部分凝血因子,部分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AT-Ⅲ)、纤溶酶原、蛋白C等的合成场所,同时肝脏也能清除多种凝血及纤溶过程中的产物。肝硬化时肝脏的合成和清除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合成减少,各个方面的止血功能和扰凝功能都降低,脾脏功能亢进,同时在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常伴有一系列的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肝功能异常是引起止血、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肝硬化导致肝功能不全时,凝血异常表现为:凝血因子生成减少或消耗增加。肝硬化导致肝功能不全时,蛋白质合成降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被激活的纤溶因子能力下降,且维生素K吸收障碍影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肝素酶合成降低,肝素的灭活能力下降,血浆肝素含量升高,因此,PT,APTT,TT延长,FIB含量下降[1]。实验证实肝硬化分级越差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工作中要重视凝血指标的变化,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做出正确判断,临床上检测凝血指标及动态观察其变化是判断肝炎肝硬化预后的可靠依据。临床上常见的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有报道凝血因子Ⅱ,Ⅶ,Ⅴ减少的比例在轻度肝硬化时分别为46%,45%,30%,在严重肝硬化时分别为83%,79%,58%[2];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渐进性肝纤维化,引起肝功能损害,导致肝硬化患者体液处于低凝状态[3],引起PT、APTT、TT延长,Fig下降。本资料结果也表明: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比对照组延长,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肝硬化对肝脏功能的不良影响是复杂的,联合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病程进展及预后是一个良好的指标,可多方面反应凝血功能状况,弥补肝功能及其他检查的不足,对了解肝硬化损害程度、对监测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占荣,郭宇,邬瑞梅.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48-49.

[2]allahS,BobzienW.Bleedingproblemsinpatientswithliverdisease:waystomanagethemanyhepaticeffectsoncoagulation[J].PostgradMed,1999,106(4):187-190;193-195.

[3]马庆海,杨文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