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廉江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湛江524400)
在《儿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打好基础,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生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将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感受、体验知识所包含的深刻思维,组织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加思维训练,以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逐步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例如在讲授《儿科基础》知识时,先讲清新生儿、小儿的生理、解剖、病理基础理论知识,使用图表讲解后,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回忆问题的空间,教师在最后总结时提出修正意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常用设备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在儿科实践教学中,可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后训练相结合、徒手练习与模型相结合,教师先做示范,讲清训练过程中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力求学生按规范、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多提问题。如在进行模型检查练习时,可安排对模型进行基本操作,包括视、触、叩、听、测身高、胸围等训练,学生在操作程中,由于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练习,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通过临床见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将学生带到临床第一线,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儿科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热情和效果。带教教师要先将见习的目的和要求分析清楚,然后安排好见习训练。如在进行儿科的小儿腹泻病例训练后,立即带学生参观医院新生儿室,通过参观,增强学生使用理论到临床见习的印象。
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医学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更不用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好的教师不是思考如何“授人以鱼”,而应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到“授人以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视诊性强,因此,教师应注重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用得自如。例如,在讲授《休克病人护理》内容时,让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分析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在分析病人健康史时,应关注病人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接下来分析病人的身体状况,评估休克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重要脏器功能,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再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护理措施,最后进行护理评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儿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识。
另外,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教学互动,包括设置问题、讨论问题,有效地促进外科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的结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小儿肺炎》一节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设置问题:肺炎可分多少类型?肺炎全身反应情况如何?肺炎治疗愈后是怎样的?各型肺炎临床表现如何?肺炎病人如何诊断?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对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儿科教学中,老师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明确当医生、当护士的社会价值在何处,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人生观。
2、培养社会责任感。老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良好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得到验证,并从细微的体验中受到教育,负起社会责任。如在做完每一项儿科实验后,安排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好整理清洁工作。
3、爱心培养。爱心是做好医疗卫生工作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有爱心,通过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活动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在爱心培养中,老师要做到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的困难要尽力帮助,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医学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