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邱孝成

江苏阜宁县东沟实验学校邱孝成

文言文有简洁、精练、优美的特点。文言文又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分遗产是继承整个文化的前提。所以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而且对积累知识、陶冶情操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常成为语文教师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因此,教好文言文是个待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本人在文言文教学中在以下三方面作了尝试。

第一,熟读成诵,增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熟读包括认读、朗读、背诵三方面。对文言课文要逐字逐句的认读,理解其中大意,再用普通话顺畅的有节奏、有停顿的朗读,最终达到成诵的程度。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意思。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及时跟上,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严防笼统不落实处。“望天书”背一百篇,不如理解性地背一篇。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如此。所以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联想和想象,辅之以默写增强记忆的方法。熟读课文弥补了学习文言文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缩短了对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语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例如学习《〈论语〉》先认读课文,着重弄清实词虚词的含义,基本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用普通话反复朗读;在抓住本文论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道德修养这条线索,分组背诵,其中关键要造成背诵气氛解决背诵问题。

第二,精思课文,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文言文必须深入挖掘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提炼主题。初中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精思课文就是要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达到了解和认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灿烂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例如:学习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狼》,先熟读课文,再精思课文,可以领会到狼的贪婪、阴险、狡诈,更能认识到屠户在于狼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所以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第三,品味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文言文在熟读和精思之后,还要对课本从整体上加以品味,即细细体会、涵咏,含英咀华。其外外部形态表现为对作品的反复吟诵,若有所思,甚者如痴如醉。一旦与作者心神相通,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可谓“乐在其中”。其内部表现为形象思维特别活跃,口中吟咏的文字不再是单纯的概念,而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在脑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品味课文,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

例如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可以先背诵诗歌,再精思其内容,最后品味本诗的意境美。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一二句些朋友邀请作者作客,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三四句写山村风光,绿树环绕着村庄,郭外青山逶迤,一派清幽恬淡的气氛;五六句把酒闲话,风儿阵阵送来泥土和庄稼的气息,令人陶醉;七八句写重阳再来,诗人对田生活的热爱溢于言表。全诗的描述看似平淡,实则创设了深邃高远的意境。

当然,任何教学法都只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不能僵化模式。但要注意,那就是教师们在教文言文时,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尽管传授知识的深度、广度各异,却并非教师备课时自己就可以只满足了解课文“大意”而不够细心、不够深入,因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其中有个“给学生一碗水而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者长流水”的问题;再就是在探索教改的过程中不宜过分渲染理想主义的色彩,切忌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内容上的清汤寡水,要讲求授之以渔,讲求有实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