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镇增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对旧村去留问题的初步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茶山镇增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对旧村去留问题的初步思考

梁业婷1杨小敏2

1东莞市茶山镇规划管理所广东东莞523000;2东莞市吉规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东莞523000

摘要: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现状旧村的改造问题日益凸显,不但涉及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村民利益、配套设施完善等问题,更在“规划先行”原则前,在规划层面对旧村改造提出了更深远的思考。在东莞市,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下属各镇仍存在大数量的旧村,有些旧村位处片区中心或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考虑到远期规划,在规划上直接将旧村规划为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用地等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块,从而破坏了旧村固有的特色。随着城市的发展,旧村改造确实具有较大的必要性,但是旧村本身也是体现一个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更有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存在,对于是否“一刀切”,在规划层面工作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控规调整;旧村改造;重点问题;规划应对

引言

茶山镇是东莞市下属的镇街之一,增埗片区位于茶山镇西南部,北隔寒溪河与茶山镇中心区相望,西与东城温塘——桑园产业片区相邻,规划的桑茶快速路穿越片区,可便利到达市区与生态园。距离茶山镇政府约2.5公里,距东莞火车站约4公里。2016年,茶山镇启动了《茶山镇增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称增埗片区控规)的调整工作,在调整过程中增埗片区控规恰好遇到旧村去留的问题。增埗片区控规在早期编制时,由于没有考虑到旧村保留和改造问题,规划的支路把原有的卢屋村四分五裂,严重破坏了卢屋村本来的空间肌理,可以说是从规划层面把卢屋村“抹掉”。而在本次增埗片区控规调整过程中,我们对增埗片区卢屋村保留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也为下来针对旧村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拆除改造提供了一些经验。

一、卢屋村情况

(一)卢屋村在原增埗片区控规情况

增埗片区控规于2009年编制完成,片区的功能定位是通过工业与居住的协同推进与相关设施的配套完善,打造“茶山生态离岛,工业发展与住区建设并重、服务功能完善、具有独特滨水景观和人文特色的综合性城市功能片区”。

卢屋村位于增埗片区中部位置,原增埗片区控规将卢屋村分属到了居住小区及公共中心两个功能区,用地性质大致分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及公园绿地,通过规划路与周边功能区进行衔接,但是规划路主要通过横穿卢屋村的形式进行铺设,破坏了卢屋村原有的空间肌理。

(二)卢屋村现状情况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卢屋村现状情况,我们组织了专门调研组到现场进行调研,发现增埗片区现状功能分区基本明确,中部卢屋村用地约67公顷,以三类居住用地为主,内部有小学、幼儿园、医疗、村办公、体育、社区商业等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卢屋村现状空间肌理还有一定的岭南传统村落的特征,但随着现代村镇产业的发展,卢屋村受到很大侵蚀,亟需对重点特色资源梳理与保护。卢屋村现状还存在鱼塘、山体、祠堂等特色资源,建设密度高,有一定空间肌理,但旧村破败、新村混杂,交通混乱。居住与工业混杂严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重点关注问题

(一)整体风貌保护

卢屋村存在部分传统的街巷肌理和空间格局,内部用地较为混杂。区内厂房、农居、耕地、林地混杂,具有“城中村”过渡改造期的典型用地特征。新村与旧村布局较为清晰,但旧村建筑破旧,与新村华丽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反应了村民对于旧村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认为这样恰是改善村庄面貌的大好机会,也是村庄向城市化发展的良好改变。因此,对于卢屋村的整体风貌的保护,应重视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文化风貌的特点,旧村与新村进行有机协调,

(二)交通组织优化

道路尚未形成系统。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区块内道路系统呈树枝状,且断头路较多,路网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公共交通覆盖面不够。

(三)空间环境与配套设施

空间景观环境较差。区内由于用地混杂、新旧建筑交错、绿地系统缺失等原因,整体环境较差,景观质量有待规划提高。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城中村”继承传统农村居住聚落,大多没有集中绿地,且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学校、医疗卫生等设施配套也不足。

三、规划应对

(一)尊重现状空间肌理,骨干道路框架延续。

保障总规骨干路网贯通;保障片区次干路体系成型;在现状肌理基础上,保障片区支路网成系统;尊重现状,保障次干路与支路网系统完整。结合增埗片区规划与现状的增埗大道、中部干道、14号路、桑茶快速干线等道路施工图,优化局部线形。

(二)特色资源保护(鱼塘、山体公园、祠堂)。

对传统的岭南广府农业聚落风貌进行保护,保留现有古墓地、生态林和水塘。现状卢屋村内的村民住宅,以综合整治为主,在规划层面予以保留,同时在规划层面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空间品质。针对増埗片区内独特的建筑格局,在城镇空间布局方面应特别强调对特色居住空间肌理的保护与传承,在交通、居住等环境的改造过程中,避免对原有特色建筑群路进行大拆大建。

(三)新村结合总规、土规保留为村庄建设用地,未来结合宜居社区进行改造。

村民住宅改造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重在使居民生活向城市生活模式转变,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地块中部为原村民住宅集聚地,除少量三类建筑需拆迁改造外,大部分可以保留或就地改造。规划按照城市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型社区。并且延续现有民居围绕山体团状集聚的空间特征,将低山丘陵改造成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而片区北部靠近寒溪河地段,交通便捷、环境较佳,则规划布置中、高层为主的二类住宅和商住住宅。

四、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但是现阶段仍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旧村。以东莞市为例,东莞市除城区及其他开发区外,尚有28个镇,每个镇内还有很多的自然村,有些自然村还有大量的农耕田地。虽然自然村内村民大多都自建房屋改善生活条件,但是原本的住宅并没有拆除,而作为祖屋保留下来,或者是在原址进行拆除重建,所以基本保留了旧村原有的肌理。

另外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村民更愿意留在旧村,享受自然资源,而老一辈则更倾向于回归家乡养老,这也促成了对旧村保留的意愿。

在规划层面上,很多时候对现状旧村予以三类居住用地性质进行保留,但同时也会出现把现状旧村划定为公共绿地、广场等用地,作为规划平衡的指标,出现规划理想化,但难以实施的情况。对于旧村去留问题,应做全面考虑,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和旧村现状,还有村民感受,对旧村进行合理规划、整顿,对症下药,切忌“一刀切”。

(一)对于现状确实破败不堪,并且已经有新村规划的村庄,应对旧村进行合理拆除,同时进行环境整治,避免出现危房、消防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若是定义为古村、古建筑的特殊情况,应对其进行专项的保护规划,修缮建筑物,整顿相关资源,也可作为一大亮点,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不仅对历史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存,同时也为村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对于现状保留完整,空间肌理清晰的旧村,应予以保留,由于一般的旧村仍存在泥泞路、缺乏消防设备、卫生环境脏乱差等情况,而且居住区与工业区相邻,大大影响居住环境,因此,规划主要以综合整治为主。首先要对村内居住区与工业区进行合理分离,有计划地调整旧工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重点结合旧村现状和发展情况,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村道巷道全部实现硬底化,合理安排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等建设布局,同时整治村内的河道和池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池塘周边增设休憩娱乐设施,不仅提升了生活环境质量,而且同时给村民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地方。整治旧村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在建设过程中要贯彻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