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保健养生原理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气功保健养生原理初探

昝韬朱青艳何幼鸾

江汉大学医院430056

摘要: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健身术。是在精神意识的控制下,通过对“气”的调节和引导,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激发和释放人体内在的能量,而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益智、延年的目的。气功通过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来培育元气,凝炼真气,提高人体素质,发挥人体机能潜力,从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同中医的基本特点相一致的是,气功修炼同样是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的原则。在“整体观念”中,又着重于“天人合一”的观点。随着四季的更替;寒暑的变化;昼夜的交接;地域的差异,体质的不同,练功也随之有相适应的选择,正所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关键词:气功;天人合一;身心医学;耗散结构;性态模型

1气功养生

气功养生与保健,在我国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效应特殊,是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是一门研究人体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程序和理论的科学。

1.1功法锻炼

功法锻炼,是通过身体姿势的调节(调身),身心松静,排除杂念(调心),结合呼吸运动,锻炼气机升降开合(调息),而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益智、延年的目的。气功之所以有治疗和养生的功效,主要是有四个作用:(1)培补元气;(2)调和阴阳;(3)调整脏腑功能;(4)通经络、和气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气功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作用明显。

1.2内炼“精、气、神”

气功通过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来培育元气,凝炼真气,提高人体素质,发挥人体机能潜力,从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人体通过对呼吸之气的调节达到对先天之气的锻炼;呼吸之气的深、长、细、匀、缓,培育了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充盈活跃,人的生命活动机制才能旺盛,生命活动机制旺盛,人才能摄取大量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充足,先天之精和丹田之气才能得到滋养和充实,所以《黄庭经》中说:“积精累气以成真。”《胎息经》进一步解释说:“气入身来为之先,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古今医统大全》云:“形者,生之气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怡和养神,则自安与于内;清虚接心神,则不诱于外,神怡心洁,则形无累矣。”这些都说明精、气、神三者的关系以及“神”在气功锻炼中的作用[1]。

2气功养生与中医的联系

同中医的基本特点相一致的是,气功修炼同样是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的原则。在“整体观念”中,又着重于“天人合一”的观点。随着四季的更替;寒暑的变化;昼夜的交接;地域的差异,体质的不同,练功也随之有相适应的选择,正所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在“辨证论治”中,以八纲辨证中的阴阳总纲辨证为主。具体来说,阴盛阳虚者,以“动功”锻炼为主;阳盛阴虚者,以“静功”锻炼为主;阴阳皆病者,以“动静功”为主。在“三因制宜”中,因人制宜是重点,明确诊断是前提,在阴阳辨证的原则下,结合时、地的差异,选择练功的方法,例如:阴虚者,可选择晚上练功;阳虚者,可选择早晨或白天练功;阴阳两虚者,可早晚兼练。有条件者,还可以选择练“子午功”,即在子时或午时练功(子时:23-1时,午时:11-13时),子时练功大补阴,午时练功大补阳。从宏观上分析,春秋季节,或居于中原者,可动、静功兼修,或修炼“动静功”;夏季,或居于南暑之地者,要多练静功;冬季,或居于北寒之地者,则以动功锻炼为主。如果再配合五行学说的观点,充分运用“大五行”的原理,练功的疗效会更好。若能按照以上这些练功的原则和方法去锻炼,无论是治疗还是养生,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功法锻炼的过程,综合了肢体锻炼、呼吸锻炼和精神思维的锻炼过程。人为万物之灵,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意念和思维的高等机能,功法锻炼的上述内容正是人体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特有功能和综合效应。这不是人类进行单纯的意志锻炼,而是意念和思维及其脏腑、经络、机体、血肉等人体结构和功能,在其统一、精细调节下的效应,属于“身心医学”的范畴,要比属于“运动医学”范畴更确切一些。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H.Benson注意到印度的瑜珈功法和我国西藏密宗功法中的有关“行为医学”的内容,所谓“行为医学”的内容,指的是根据学习(包括条件反射)的理论来改变某些行为的方法,通常利用各种条件因素来强化正常行为。在医学上可用以消除病态或不正常行为,称为行为疗法。虽然行为疗法对身心疾病有疗效,但行为疗法是行为医学。行为医学指出,在生活中建立适合于生理规律的良好习惯,可以保健长寿,而不良习惯,将可致病。所以H?Benson研究的行为医学是以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虽然Benson也注意到松弛反应可以抗应激而产生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等。通过学习放松,在功法治疗中只是要求入静的初步功夫,同时也不仅是产生抗应激反应的一种效应。气功的入门功夫是通过学会松静而练意;升降开合学习调息是为了行气,调息行气是为了使气机调和,并在全身正常运行。这个学习效应比行为疗法的学习效应有更深刻的作用和丰富的内容[2]。

2.1功法养生

生命是物质世界进化的产物,人类是生命进化的高级阶段,产生了自我意识。功法养生和治病的基本原理就建立在自我意识对物质体系的反作用上,简单地说,就是精神与物质的辨证关系。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高津关于“耗散结构”的原理,说明了生物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它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从而维持着非平衡而有序的生命运动。

2.2性态模型

现代控制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灵敏的自控系统。传统的中医学,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理论来描述这一系统的。这是运用功能模拟、模糊逻辑、辨证思维等方法,对这一系统进行高度地抽象,建立了关于这个巨系统的简化行为模型。例如阴阳二元系统、精气神三元系统和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等,都是关于人体系统的最简化、最科学的性态模型。依据这个模型,可以正确地描述生、老、病、死的整个生命过程。生命是在邪正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阴阳失调、气机紊乱以及气血、精神、五脏六腑等等的损伤,当损伤和失调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便是衰老和死亡。

3结语

简而言之,一个“炁”中包含着阴阳,即太极生阴阳(两仪),由阴阳而演化为万事万物,阴平阳秘就意味着生命与健康。有选择地锻炼气功,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标本兼治”,即将失衡的阴阳,调理成相对平衡的阴阳,使机体处于一种有序化状态,这是一个可逆过程,不断重复这个逆过程,就可延迟衰老,也可使疾病得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有寯、朱鹏飞、等主编,中国气功大全[M].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301

[2]赵宝峰、田宏计、等,中国气功学概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159-163

[3]高鹤亭主编,中国医用气功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1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