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姜晓

姜晓(威海市第九中学山东威海2642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6-010-02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九中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体习惯、卫生习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下意识的重复同一动作所致,另一种则是有意识的练习达到的。所以,如何通过有效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另外,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在中学阶段要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健体。这几个"学会"和养成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真正抓好行为习惯养成育,打基础的任务才能完成,而且所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身。

威海九中的德育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政教处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明理--立标--示范--训练--反馈"这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明理

明理即明确道理,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

明确道理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行为动机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采取了如下一些途径和方法: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保护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因此,激发和保护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专题课、讲座、故事会、主题班(队)会、看电影(录相)、参观展览、举办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学习有关知识,寓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于各科教学之中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切不可把知识的教育力量看得过于简单",当然"知识本身不是道德品质,而是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效能是由它的主人决定的"。"为了使一个人树立起高尚的思想,必须向他传授人类文明的基础知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每天要用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3、教给学生有关的方法,寓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养成教育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一直坚持与贫困县区的学校进行

"手拉手"活动,并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劳动锻炼,去工厂参观访问等。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等品质的提高,增强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样,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明白养成教育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

二、立标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目标体系,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使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我们把《威海九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成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建立"纵向、横向、交叉"的立体教育体系。

纵向目标体系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育目标,确立不同学段的教育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横向目标体系:将《威海九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分成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块,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交叉目标体系在学科活动和教学活动、学校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中都建立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体系,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交叉进行,保证全方位实施养成教育活动。

三、示范

示范,即树立示范榜样,在学生明确了"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上,树立示范班级和示范优秀学生,以点带面。为此,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成立了"学生会工作组",从各班挑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会干部,每天分组轮流值勤,检查各班的纪律、卫生、文明礼貌等情况,并及时地反馈在《班级五星评比栏》中,各班级可根据考核评比获得1-2颗星,每周一晨会上公布得分及星数;根据累计星数和目标的阶段性特点,分年级树立不同目标层次和示范班级,评为"文明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并在班主任津贴中考核奖励。同时我们适时推出"四卡一证"制,根据学生在教学区和活动区的表现,每月评出3-5名优秀学生,并为其佩带"文明学生"胸卡。并定期召开"班主任交流会",这样,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训练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其中"导之以行"是更为重要的一环。为此,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训练时,可采用以下五种训练方法:

一是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好"班(队)会"这个主阵地,把思想教育用小品、相声、表演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出来,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丰富道德情感体验。

二是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教育之中,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和组织校内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优秀企业参观,每年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每周都有一个年级组进行一次校内文体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加快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是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强化学生卫生防疫观念,要求学生在校生活规范化、科学化、系列化;每周教室消毒,中午排队购买午餐,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是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家庭教育之中,每两周发一次《家校联系卡》,使每一个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同时也将孩子在家表现反馈回来,这样,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家庭和社会上都得到严格的监督和训练。

五、反馈

所谓反馈,就是用《威海九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定,适时进行反馈激励。这种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定,它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良好的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评定,它可以用来调节和控制不良行为,使其符合《规范》和目标,具有矫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