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东燕
(渠县三汇镇第一小学渠县635200)
创新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时教师还要装作“不知”,向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有所“不知”,我也有所“不知”,从而获得自信。这样并不会影响老师的师道尊严,相反会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一年级退位减的教学,新课前的基本训练做了大量不退位减的题目,教师再突然出示一道退位减的算式:34-8,学生都“哑”了,这时教师故作疑惑地说:“难道这道题是我出错了吗?我好象也不会算了,请大家一齐想想办法吧。”学生一听老师也不会,马上兴奋起来,纷纷思考讨论,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1)先从34里去掉4,在从30里减去剩下的4得26。(2)先从10里减去8得2,再把24与2合起来得26。(3)先从14里减8得6,再用20加6得26。学生每说出一种新的方法,我总是第一个带头鼓掌,甚至有的学生从结果反推回去,我也把它暂列为一种方法(因为26加8得34,所以34减8得26),也给予了充分的鼓励,最后再比较方法的优劣。学生说出的这些方法,虽然教师都知道,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新发现。
二、创新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由问题到问题解决,再到新问题的教学结构,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较好的收益,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产生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努力把问题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一课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认识了“体积”这一概念,之后我启发“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体积,对于长方体的体积,你准备研究哪些问题呢?”分组简单讨论后,学生提出了“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求长方体体积有公式吗?”等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用学具进行探究,最后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实际运用练习后,再出示这样一组题“长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它的底面积,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停顿一下后,马上热烈地争论起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我简单地启发一下,就鼓励学生带这新的问题到课后继续研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设下孕伏。这样一节课,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产生新的问题而结束,学生意犹未尽,激发了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追求根本的目标不是确定不移的知识结论,而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对世界的开放的“问题意识”。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师生合作的教学,师生之间彼此信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问题情境的创设、解答、再创设的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教学。数学教学应该广泛倡导“研究性教学”。
三、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牛顿对苹果落地的好奇,没有瓦特对壶盖跳动的好奇,哪来他们后来的那么伟大的发明创造呢?因此,教师应精心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问题的来源。例如,在学生学习乘法口诀之前,我与学生进行了一次相同加数的连加口算比赛,学生教师共同出题,每次总是老师先答出,学生觉得很惊奇,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我有一个取胜的‘法宝’,你们想不想知道?”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能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学生在多元思维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时利于产生新问题,唤起新的探究欲望。
逆向思维是将事物的整体、部分或性能颠倒过来想,以求得新思维产物的思考。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教师引导学生编了“加法表”,学生又提出能不能编出“减法表”?他们成功地编出了“20以内的减法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学生又提出能不能编出除法口诀呢?他们尝试编出了“除法口诀”,虽然在计算时效果不大,但是我认为这就是创造,这一过程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珍贵的。逆向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获得新的发现。
发散思维是指学生不满足一种已知的答案,而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进行比较,找到新的方法。如学生演算:“5+5+5+5+3=?”的式题时,有的采用逐项累加法,有的采用5×4+3的方法,有的个别孩子用5×5-2的方法,特别是最后一种方法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求异思维,它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联想思维是由眼前感知的此事物联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巴甫洛夫反复强调“一切教学都是由联想形成的”。如在教学多位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比较年龄,最后得出先比年份,再比月份,最后再比出生日的比年龄大小的方法,接着再引导学生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学生马上联想到两个数的比较是否也是这样比呢?通过联想类比,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先比较位数,位数相同的,再比较最高位、第二位……”的比较方法。这样由联想产生的新问题,激励着学生进行更深意义的探究。
创新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作为一项教学的目标落实到教师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问题意识的积累、扩展、深入、绵延和渗透贯穿在学生个体的整个教育历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