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防治与管理

/ 2

乳腺癌的防治与管理

唐美静

唐美静(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268-01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因此,乳腺癌的预防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因学管理

乳腺癌的病因学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一些病因学的研究表明,某些相关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

1.1内分泌因素许多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都证实内分泌的异常刺激为乳癌的一种致病因素。在这些内分泌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其次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雄性激素和甲状腺素也有一定关系。

1.2病毒因素在人类,乳腺癌病毒的传染途径有待解释,但已证明了正常细胞都具有组合RNA肿瘤病毒的遗传潜力。

1.3遗传因素在实验动物中,已经证实乳腺癌的发生首先需要一个适当的遗传体质作为基础。人类的乳腺癌似乎也有遗传倾向,这主要表现在病变的家族性倾向方面,而内分泌、病毒等因素都可能与遗传有关。

1.4免疫作用一旦正常的免疫机制遭到破坏,就会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但对于免疫机制的本质,以及它与遗传、病毒、内分泌和其他因素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因素单独或联合起来便可影响免疫能力,促使机体易于发生恶性肿瘤,特别在乳腺癌的整个自然过程中,这种影响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1.5其他因素报导显示放射性照射可能导致妇女发生乳腺癌,另外高脂饮食、精神因素也有致癌的可能性。

2个体化管理

乳腺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疗效的关键。

2.1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2.1.1提高健康意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疾病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健康教育。

2.1.1.1对患有良性肿瘤病变,如乳腺纤维瘤,乳头状瘤,乳头腺瘤,良性非上皮性肿瘤的人群,必须使患者明确这些疾病对女性的真正威胁以及可能发展为乳腺癌的危险性,而治愈乳腺良性肿瘤性病变,是预防乳腺癌的最佳措施。

2.1.1.2对于一般人群,必须了解如何调节生活方式,减少污染,远离致癌源,避免或减少接触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2.1.2提高自我检查能力,及时发现乳腺疾病乳房的自我检查,方法简便,既安全又不需费用,除可早期发现肿瘤对改善预后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岁以上的女性应该把乳房自查作为日常乳房护理的一部分,一般每月月经结束后4至7天进行。如果发现乳房有异常肿块、非哺乳期乳头有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和上肢水肿,就需要立即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2.2明确诊断

2.2.1临床表现高危人群:年龄30岁以下的妇女,月经初潮于12岁以前,53岁以后绝经,未婚或婚后未育,30岁以后生育,生育后未哺乳,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症状:①乳房肿块为乳癌的首要症状,大多为单发。肿块质硬,边缘不整,少数如橡皮样硬,早期能推动,较晚则活动受限甚至固定。②疼痛:不足1/3的病人有钝痛和刺痛感。③乳头糜烂,有痂皮,要考虑湿疹样癌;全乳房红肿,巨块似炎症,发展迅速,应注意是否为炎性乳腺癌;体征:①乳头回缩固定或向病灶偏斜。②皮肤出现凹陷,称“酒窝”征,晚期有“橘皮样”改变。③腋下淋巴结肿大。

2.2.2辅助检查(1)乳腺钼靶X线检查;(2)乳腺B超检查;(3)远红外线;(4)乳腺导管内镜;(5)病理诊断,主要包括细胞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

2.3正确选择治疗方案

乳腺癌的治疗原则是应重视首次治疗的正确性以及综合治疗的合理性,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2.3.1手术治疗是临床Ⅰ、Ⅱ期病例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彻底地清除乳腺原发病灶和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

2.3.2新辅助化疗(NC)NC不仅能使巨大癌块减量、降期,部分患者得以手术切除,即使中期患者也能增加其选择保乳术式的机会。

2.3.3内分泌治疗随着三苯氧胺、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芳香化酶抑制剂类新药的开发,使联合内分泌治疗及内分泌—化疗的应用更具针对性。

2.3.4免疫治疗从理论上来看,免疫治疗最具有特异性,仅针对肿瘤细胞,不损害正常细胞,治疗效果为全身性,适用于治疗非局限的肿瘤。

2.3.5放射治疗属于局部治疗。放射治疗应用于:①根治性放射治疗;②术前、术后辅助治疗;③姑息性放射治疗。

综上所述,乳腺癌的全身治疗皆在杀灭可能存在的亚临床病灶,对疗效的评估须根据患者生存率长期随访。化疗可用于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及解救治疗各个阶段。内分泌治疗可用于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延长辅助治疗及解救治疗各个阶段。将使乳腺癌的综合治疗越来越趋向个体化。

2.4定期随访与监测

在诊断或治疗后给予严密的监测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它包括:每月1次的乳房自我检查,每年1次的乳腺X线摄影以及每3-6月1次的临床乳房检查。临床医师应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一套完整的随访监测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给予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嘉庆,王殊,乔新民.乳腺癌的现状和远景[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161-163.

[2]郭仁宣主编.乳腺癌外科学[J].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4,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