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误区简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高中音乐教学误区简析及对策

孔竹

孔竹

(泗洪县洪翔中学,江苏宿迁223900)

一、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误区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作为实施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课改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误区。

1.只抓为少数学生服务的所谓“音乐特长班”现在有些地区,片面注重音乐特长班的教学,轻视正常的音乐课堂教学,有的地方高中音乐课形同虚设。有这样一所学校,音乐特长班有六个,人数达三百多人。还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后来居上,拼命地发展所谓的特长生教学,扩大规模,扩充班级人数,抓高考升学率。“音乐特长班”这个名字其实是名不符实的,因为这个班根本不管学生有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也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学,只是为了单纯地提高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所以说,“音乐特长班”改名为“音乐班”更为合适。音乐班采用的教学形式也是非同寻常,由于音乐高考对学生的文化要求不是太高,所以一些学校在音乐特长班课程设置的时候,只抓语数外三门,会考科目只要达到最低的标准就行。课时安排,一般是上午上半天文化课,下午上半天专业课,音乐特长班真正成了音乐高考的特训班。

2.片面理解新课程标准,把音乐课堂搞成单纯的活动新课改以后,音乐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各种上课形式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新课程标准中有“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提法”,于是各种实践活动层出不穷。比如欣赏中国各民族音乐,就让学生去跳跳各民族的舞蹈;欣赏外国古典音乐或现代音乐,就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线条;欣赏京剧,就让学生穿个戏服,画个脸谱;等等。不是说这些实践活动不需要,而是在音乐课堂中,往往因为这些实践,使学生没有时间去聆听音乐本身,让音乐欣赏课堂变成了热闹的场所,而使音乐欣赏流于形式。

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于是许多教师便采用流行歌曲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岂不知学生本身就是比较喜欢流行歌曲的,根本用不着再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前一分钟学生在流行音乐的氛围中还是兴高采烈,后一分钟欣赏课本上的曲目时,学生就变得无精打采了。

3.学生轻教材,缺乏对教材的深刻认识有些音乐教师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认为教材上的内容太古老、太深奥了,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感到没有趣味。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有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歌,有外国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也有中国的京剧,外国的器乐,还有中国的流行歌曲和外国的摇滚乐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音乐教师产生这样的认识,不能不说与当前重升学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音乐教师的观念问题。只有音乐教师自己熟悉、理解、喜欢教材的作品,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真正地在课堂上打动学生。

4.重活动,轻教学

有些地方轻视课堂教学,重视课外活动。说是重视课外活动,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重视,而是一种短期的功利性的重视。音乐课外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轻课堂教学、重课外活动的思想指导下,开展课外活动,一是为了展示学校的所谓特色,二是为了参加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种比赛。多数都是短期的行为,上级要来检查督导了,或者上级通知要搞什么比赛了,学校才会行动起来,甚至加班加点,想搞出成绩。再看课堂教学呢,经常无人上课,原因是音乐教师去排练了。即使有了教师上课,也是随便放放音乐,让学生随便听听。

二、针对教学误区所采取的措施

前面简要分析了当前高中音乐教学所存在的误区。怎么才能走出这样的误区呢?

1.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之一,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创造力和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将来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不可能不与音乐艺术发生联系,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注重个性发展,是在做到关注全体同学的同时,注重有音乐天赋和特长学生的培养。音乐教育必须遵循普及性与特殊性的原则,即首先要确立在教学中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原则,同时也注意具有音乐特长学生的培养,为音乐特长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2.贯彻新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

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艺术品是什么?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与快感,也就是具有艺术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作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家把现实中的真、善、美创造性地凝聚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中的真,是艺术家把生活中的真创造性地升华为艺术真实,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是艺术家创造性地把自己的人生态度与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化善为美。19世纪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

音乐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经典,是真正的艺术品。欣赏音乐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牢把握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为这些音乐不仅能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音乐作品中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与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也正是因为这些,才使音乐作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才使人能从中受到启迪与教育。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要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聆听;少一些热闹,多一些安静;少一些音乐以外的东西,多一些音乐本身的东西。

3.认真钻研教材,丰富专业素养,为教学提供雄厚基础对于高中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师,要深入钻研,多听多看,多读音乐理论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素养。有科学研究证明,一首音乐作品,听90遍以上,就会终身不忘。作为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来说,我们当认真反思一下,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有多少首,我们是反复聆听多遍的呢?有多少首音乐作品,我们是听了90遍以上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教师讲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作为音乐教师,只有自己把教材钻研透了,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才能从中找出趣味来,才能胸有成竹地走向课堂,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关注学生,游刃有余。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研究好教材,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理论,聆听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熟悉中外音乐史,让自己具有渊博的音乐专业知识,深厚的音乐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才能真正地搞好教学。

4.转变观念,内外结合,搞好音乐教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因此,研究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音乐教师,要高度重视音乐课堂教学,严格遵循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作为音乐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还需我们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来指导,努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音乐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当是常态化的。应当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形式多样的原则。应当有明确的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合理按排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及活动时间,保证课外活动的有序进行。课外音乐活动,应当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主战场,让学生在课余发展兴趣,扩大视野,发挥特长。

总之,对于现在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误区,只要教师正视现实,端正态度,深入反思,定能不断克服,把高中音乐课教学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