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国(甘肃省临泽县职教中心甘肃张掖734200)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难点,本文通过一例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来诠释了心理辅导的过程和做一名合格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珍断心理咨询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王X,女,17岁,中二计算机班学生,性格内向,独生子女。身高1.65米,体重60公斤,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近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暑假结束后学校开学,自感问题加重,痛苦不堪,主动前来咨询。
二、来访者主诉
“我最近感觉很失落、压抑、空虚,总之很郁闷。我的情绪一直起伏不定,凡事不感兴趣,上课老是分神,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今天就有好几分钟,想小说里面的情节,自己迷失在文字的舞台里。晚上睡眠质量很差,睡不着,头痛,白天又很疲劳,食欲也很差。我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神经衰弱,以前我还住学校集体宿舍,后来就由我爷爷奶奶陪着住在学校外面。
其实我郁闷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家庭关系不太好:我跟我爸不是很经常沟通,他很专制,和我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想主动与他交流,但是每次一到那个时候就说不出口,每次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后来就不大和他交流了。我妈就更不用说了,我跟她都不说话,我尽量不和她见面,吃饭也回自己房间,还锁上门的。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10个月了,因为她太多管闲事了,中一刚开始的时候,她偷看我日记,还把它复印下来,要拿去给心理医生看,幸好被我发现了。不过这个日记的内容,一般人看了也会感觉我心理不太健康,就是很郁闷的那种感觉。
后来我就不和她说话了,反正看她很不顺眼,很反感,我也不在家里写日记了。如果人际关系的满分为10分,爸爸还可以打8、9分,妈妈就是0分。
中一的暑假过得很难受、很空虚。我的成绩平平,大概在班级中等,这个学期班上的同学突然一下子都开始用功了,我昨天之前还挺用功,昨天之后就开始分神了,脑子里都是一些小说场景和内容。我平时也不太喜欢运动什么的,就喜欢看刘墉的书,但是现在也不太看,因为老是因此导致上课走神。我以前也经常这样,大概半个月一周期。平时和同学关系也不太好,都上中二了,班级里还有十几个同学没说过话,平时也不怎么愿意主动跟人家打招呼,怕主动打招呼结果别人没反应,那不是很尴尬,所以也不太想和他们接近。
我平时就和三四个同学比较谈得来,但是最近老是感觉好朋友之间‘吃醋’,感觉他们对我还是对别人好,我很敏感、脆弱,关注细节,还很自卑。
我最担心的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还有什么要留恋的,我对什么都没兴趣,我都不知道要干什么。”
三、心理辅导员观察和他人反映
据辅导员观察发现:该来访者表情迷茫,说话处事节奏较缓慢,性格较内向,内心较有思想,但说话时不太敢看别人的眼睛,交流时显得很被动和矜持,如初次来访时希望辅导员问她问题,她再回答。
据与来访者关系较好的同学和老师介绍:“她(来访者)待人真诚,比较能够理解他人,比较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但生性敏感,容易受伤,情绪变化激烈,易怒,容易因为志趣不同等与人发生争执,并因此导致生活学习等其它关系上的破裂;希望通过与别人人际关系的维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一旦不能满足或者感觉不一致或者关系减弱,则情绪反应强烈。
四、心理评估和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1、智力水平:根据辅导员临床观察、周围人反映以及学业成就水平,该来访者智力正常。
2、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比较严重地偏离了正常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特别是在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因子上症状明显,属于中度抑郁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睡眠不好,无故疲劳,感到生活无意义,情绪起伏不定,长期感到心情低落等。
3、症状表现:对自身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等状况有充分的自知力,可排除有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境低落,同时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并且伴有失眠、乏力、工作效率低、内感性不适,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
根据以上所有临床资料的收集结果和评定,李某可以被诊断为抑郁情绪障碍。
五、心理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了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来访者和辅导员之间建立平等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应用到其他人际关系中;使来访者认识到内部的冲突,纠正错误观念,摆脱对自身问题的过分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逃避行为,直接面对客观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做出新的有效的行动,以改善目前不良的人际关系、学习状态;掌握一定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技巧,改善低落心境,缓解抑郁情绪。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增强来访者的自我认识,完善其个性,使其获得自我成长技巧,增强其情绪调控和社会(人际)适应能力。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反映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负性认知和情绪、行为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绪和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本案例主要采用认知治疗,协助来访者找出这些负性想法和假设以及其中的逻辑错误,使其明朗化、意识化,并同时辅以人际关系治疗以及行为治疗(音乐治疗和放松训练等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七、心理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辅导员发现由于来访者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特点,来访者追求完美但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尽可能地回避困难并在潜意识里拒绝失败的事实。来访者对现在的学习和家庭状况显然是不满的,因此造成了内心冲突。贝克认为:“只有当认知中的不良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知,并有效地予以调整,不良情绪才会随之改善。”由此,确定了来访者的咨询方案。方案确定后,我向来访者进行了认知治疗的常规解释,并简要分析了她的情况,要求来访者回去后想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感到挫败、最心烦和不安的是什么,想好后写下来,下次咨询时带来。
第二次咨询:对于上次的问题来访者作了很认真的思考,她说,理智上,她明白自己在整个年级并不差,可是情感上她无法接受这种失落和挫败,想努力挽回自己在班上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处处显示自己的高贵气质,但事与愿违,反而因此人际关系变得疏远而且敏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在中等,人际关系也很淡漠、敏感,为此一直心烦、不安。听完,我肯定了她的积极配合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向她解释了认知治疗的相关观点,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她的认知是否存在一些“负性想法”,并要求她从生活或者个别事件中找出哪些想法是合理或正性的、哪些想法是不太合理或负性的、这些不合理的想法或者信念怎样作用于她的情绪和行为,并要求她坚持写一周的“每日想法日记”,以检验其中的负性想法。
第三、四次咨询:通过前面两次的咨询和作业,来访者对自己的内心冲突和认知特点有了一些认识,但是仍不太明确。为此,我们进行了归类和辨析。她的主要负性想法有:
a.“我原来很优秀,所以做什么都应该完美。”“我要显得很高贵,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b.“我很优秀,所以我不该有那么多失败和不开心。”
c.“我对文学有很强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别人的理解应该和我一样。”
d.“我一定要说服他们接受我的观点,他们和我争论,代表他们排斥我。”
通过对这些负性想法的讨论和探讨,来访者若有所悟,并能及时在生活中意识到这些负性想法。我趁热打铁,指出:总是审视自己是开心还是痛苦,是否处在抑郁中,这是抑郁周期性复发的又一大原因;所有的人都会痛苦,但普通人是带着痛苦去继续工作,去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来访者过于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时检测自己的心理状态。一旦觉得心情很坏,会导致自己不去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是逃避,去寻求那种快乐的感受。来访者表示非常同意。
第五、六次咨询: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了一定深入的认识,但是自感心里还是很空虚,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了能帮助她把这些方面的获益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使她明白可以通过控制抑郁来掌握自己的生活,我们在这两次的咨询中,开始面向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寻找其中导致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尝试作出行动。通过咨询发现,该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采取了被动选择和接受的模式,其中包含“害怕被拒绝”因素,以及对自己“高贵完美气质”的过高期望;其深层原因在于希望通过以上模式,得到情感需求(被关注、被认可等)的满足。在这些问题引起来访者思考和赞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相关人际关系的指导和训练,分步骤、按程度布置作业(比如“了解同学真实的想法”、“迈出主动交流第N步”),并在下次对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检查和反馈。
第七、八次咨询:针对来访者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我们商量着进行了一次“空椅子对话技术”,和“母亲”沟通内心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访者的愤怒情绪。在后来的一次咨询中,她给母亲的打分上升到了6分。接着,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和她的“父亲”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父女间的隔阂。这两次咨询促进了她和父母交流的强烈愿望和行动力,在后来的一次尝试之后,她说,没想到原来和父母亲沟通是这么简单而愉快的一件事情,也没想到父母其实也一直为此苦恼不堪。她的行动能力越来越强。
第九、十次咨询:解决了上述一些问题,针对她的睡眠和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问题,我们开始学习使用音乐治疗、放松训练、想象训练以及三者结合的方法。这个方法很简单,而且实用,事实证明她后来一直在坚持练习,并且效果很好,也同时促进了她的学习效率。来访三个月后,我们顺利结束了这次咨询。整个咨询过程中,我都很注意运用鼓励、支持等技术,着重消除来访者的顾虑,提高其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在鼓励、支持之下,来访者开始体验内心资源以及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挑战自我局限并将计划付诸行动。
八、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结束半年后,来访者进入中三的紧张备考,通过随访发现,该来访者情况比较稳定。据来访者自己及其周围人评价:来访者自我感觉情绪起伏较少,基本较稳定,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睡眠质量有所好转,人际关系趋于平和稳定,与父母保持着一定的沟通;对自己的人格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信心倍增,各方面状态良好。
辅导员随访发现,本案例咨询效果良好。来访者对抑郁情绪的关注明显减少,能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成绩稳定;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动力明显增强,自我控制感增强,对他人有了更加合适的期望,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完善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辅导员》.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北大出版社。
3.徐俊冕季建林《认知心理治疗》.贵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