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40例护理体会

/ 1

临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40例护理体会

张颖

张颖(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356-02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护理体会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临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而难以用解剖、生化检查解释的症候群,其定义和诊断标准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将临床中40例IBS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是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8-65(39.2±4.8)岁;文化程度:大学21例,高中8例,初中7例,小学4例;腹泻型28例,便秘型8例,腹泻与便秘交替型4例。患者入院前均行电子纤维结肠镜、粪常规+潜血、血常规等检查,排出器质性病变,且符合目前国际认同的2006年提出的IBS诊断标准(罗马Ⅲ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在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3天,且伴有以下两条或以上: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排便次数的改变;③发作时伴排便性状的改变。同时符合下列至少一项:①排便每天大于3次;②糊状或严重水样便;③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或粘液便、腹胀。目前的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且诊断前至少6个月有过一次发作。

1.2方法

采用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护理,结合中西药内服、饮食结构调整等方法进行医护治疗,14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护理情况如下:

1.2.1一般护理

首先,祛除引起腹部不适的食物和情绪原因;其次,腹泻为主者,让患者卧床休息,腹部应注意保暖,饮食上给予清淡食物,按医嘱及时给予止泻剂,并补充电解质,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便秘为主者,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饮食上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多饮水,适当做腹部按摩以促进排便,严重者按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最后,鼓励患者培养业余爱好,使患者转移注意力,有利于本病的治疗。

1.2.2健康教育

患者的某些情绪的改变源自于患者对本病特点的不理解,如情绪的改变会导致腹部疼痛、腹泻或便秘、大便一直不成形的原因等。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症状缓解后对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用一些通俗的语言解释患者疑问。患者明白本病的加重因素后,增强了其治愈疾病的信心,从而有利于治疗。

1.2.3心理辅导

对IBS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主要目的是改变患者对疼痛、大便性状等症状适应不良的信念,形成适当、合理的信念;鼓励患者改变现有的不良认知行为,更现实地认识到自己的状况,让患者达到理性地自我认识、生活与信念的“去中心化”、不良经验产生怀疑等,从而为从根源上治愈本病奠定基础。

1.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以上;有效:大便的次数和质有好转,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5%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2结果(见表1)

表1患者疗效情况例(%)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该病的识别和治疗技术相对缺乏,结果是疗效甚微,久治不愈。本研究结果中显示,适当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护理,配合中西药治疗,效果明显,尤其是远期疗效可以肯定。

首先,健康教育是所有住院患者常规护理中的通行做法,本研研究针对本病特点制定出针对性较强、比较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其次,诸多研究表明,烦躁、抑郁、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应激刺激与IBS患者的躯体症状存在恶性循环,心理辅导在阻断这一恶性循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应对能力,通过解疑、行为认知、暗示、培养生活兴趣等不同的护理手段注意患者注意力,解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从而消除或降低心理应激所导致的胃肠动力及感觉障碍,促进疾病的痊愈。

总之,对于IBS的认识和治疗,传统的常规护理加上中西药治疗的方法以不能适应患者急切治愈疾病的要求,采取医护优势充分结合,发挥护理在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尽量让患者自己通过行为认知,打破情绪-症状的恶性循环圈,从而达到改善症状和治愈的目标,是在IBS临床护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玉龙.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研究与临床[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81.

[2]郭朝书,王承党.肥大细胞及类胰蛋白酶在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