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校文化建设中主流思想及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许昌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内容包括:公正、和谐、民主、人本、文明、平等、正义等。学校担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的重要责任,因此,学校的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应该且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弘扬公平正义,追求民主和谐。当前,义务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的高位均衡。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语境下,确立学校的主流思想有助于学校更加从容、自信地实现内涵发展,实现从以书面文化为载体的文本主义向以个性、本性、特长发展为旨归的能本主义变迁,实现教育本质力量的复归,更好地化解传统保守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是在无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背景下诞生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新校。学校设施先进,办学条件较好。但是学校是由三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年级跨度大,师生人数多,师资水平一般,生源结构复杂,办学整体水平低。如何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在学校文化的视野之中,确立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观,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时代主流价值观中找寻文化的基因,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寻根,从学校的校本实际中找寻个性。在近两年的探索与思考中我们发现,学校校名“凤翔”,显然寄予了政府和人民对教育的期待以及对和谐美好的向往。“凤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谐观念的产物。一方面,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雄为凤、雌为凰,表示阴阳调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多元和合体,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合原始时代多个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如《山海经•南山经》说:“(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经•海内经》也说:“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由于凤凰文化深深植根于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凤凰形象的基本特性。
为此,我们校园文化的基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本是“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核是“仁爱”,以“和”为实现渠道。这样,我们就确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学校哲学——和合。追求和教育就是我们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我们今后追求的教育品牌就是“和教育”。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样,其主流精神必须满足国人的两种基本精神需求,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在其价值理性上,我们的追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和”的包容品性。儒家倡导“礼之用,和为贵”,极为重视礼的作用,以和最贵。礼所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使人精神获得享受和愉快,培养主体道德行为的和谐。一所多元文化的学校的发展,“和”是包容的前提,师生在和文化当中认同与融合,以达到和爱、和平的境界,和就是包容,包容就会和,学校也就会发展得快,发展得好。
学校人际关系对话是和同之辩,在对话中走向和谐。师师、师生关系的和乐和美;在和乐和美的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当下与终身发展,学习是生命存在的表达,学习是“天地之大德”。
2.“和”的人文情怀。校园人际关系以“和”为尺度,以和来引领。和是学校文化之和,和的行为是最美好的行为,和善之举使我们的内心充满平静、安祥和幸福、安宁。人际关系在“和同之辩”中达成境界是“和而不同”,正是静水深流见气象。
3.“和”的博爱精神。和是一种爱心,要我们善待人生、善待自己、善待身边所有的人。对和心向往之,就是心中有爱,让爱心光辉照亮人生,使人生活在光明里。崇尚“和”的人,内心安宁、平静,其实其行也受人认同接纳,使别人也生活在光明幸福之中,自己的生命充满快乐和幸福感,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他人,奉献着精神力量,收获着人生乐趣。
4.“和”的伦理品质。教育中的“和”是教育者德性的表征。“天人合一,止于至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追求和,合乎理性,合乎自然规律,合乎教育规律。要懂得尊重环境,尊重教育对象及其规律,心中才能充满自由和平实的道理。
在工具理性上,我们确立这样的三个维度:
1.和融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就是教育力,就是发展力。新学校在融合中矛盾重重,困难重重。学校教育与管理中,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没有什么比人际关系的和融更为重要。这里首先考虑的是合并学校的教师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理念就是在发展教师、教学合作中建立新的教师同伴关系。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师生关系至为关键,师生关系不好几乎是教育资源流失的全部原因。我们的口号就是“关系好不怕考!”。领导与管理组织于教师之间的关系。倡导全员管理,成了年级管理委员会的教师自治组织文化。教师的特殊工种环境、特殊工作使命,最需要倾诉,需要我们的理解安慰支持鼓励等。
2.和乐的课堂情态。课堂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大部分,一个有理想、有良知、有追求的教师,应该从工作本身寻找快乐和幸福。教师是倦怠还是幸福,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课堂上体验到职业幸福。我们呼呼教师走出教学知识教参化、教学过程复写化、教学生活忘我化的误区,突出学生主体,树立学生立场,强调真正对话,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课堂的生存状态,师生都能够以“人”的身份参与,课堂应该是教师个人生活的舞台,是个体展示生命自为的场所。走进课堂的应是一个有感情,有个人喜恶的教师。
3.和美的校园生态。以人文关怀为旨趣,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学校的设备设施体现着教育关怀;学校的文化环境体现着学校个性,体现着对人的尊重,让身处其中的人耳濡目染,起到润物无声之效果,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在理性精神的护佑之下,思考学校实践,我们既有形而上的关怀,也有形而下的实践架构。
“和教育”的形而上的价值关怀是:
1.教学及教师发展上的和而不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程狭窄化,学校高度同质化。如何实现个性发展?我们强调教师和睦相处,强调教师的专业合作,但是,我们更强调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张扬。没有教师的个性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强调爱生奉献,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不仅是奉献,更应该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革故鼎新,不断追求更加环保低碳的教学,这是最闪现教师德性光辉的。我们强调继承老校传统,但是更强调与时俱进,开拓特色,把学校办得与众不同。我们强调教师发展,但是不同的层次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的项目研修中心就是教师的普遍发展与特殊发展的辩证统一的产物。和而不同不否定现实的竞争、斗争、冲突,但不是将其导向消灭和死亡,而是导向融突而和合,在新生命的基础上和生和荣。一个“和而不同”价值千金:它承认不同,强调互补;它始于竞争,终于共赢;它保护效率,崇尚公平。这,就是和而不同的魅力。
2.学校管理上的位育中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作为儒家理论精髓的“中和位育”从人心与宇宙的同一性出发,揭示了人类心灵本身的澄明与博大,勉励每一位社会中的个体,从中正平和的人道入手,至诚无止,自强不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并立,而博厚、高明、悠久的至高境界。“中和位育”四个字最早见于《中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后世儒者据此提出“中和位育”之说,并将其刻在孔圣庙上作为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加以崇奉。“中和位育”体现着儒家伦理的深层本质,其集儒家思想之大成,含义博大精深。它对我们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处理问题即中正、正确、恰当、适度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处理客观事物矛盾的一条规律。对我们的日常道德规范也提出了“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准则要求,因此要求人们能够在相异性很强的社会中与不同的社会个体友好相处、共生共荣。
继承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主要是学校管理工作者的价值理念的取向。在应试与素质中,在理想与现实中,在机遇与挑战中,在容忍世俗与追求创新中,保持一种无为与平衡。
3.学校文化的惠风和畅。“普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这是对学校的和谐的精神气象的隐喻。学校应该是使人感到温暖、舒适,给人以力量的地方,应当洋溢着和气、正气、文气、豪气,教育,就是要养大家之气。我们祈盼新的理想校园的景象:让孩子们每一天都巴望着来到学校,让校园中的每位师生都感到自豪,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和教育”的形而下的学校实践框架:
1.和生取向教学文化。我们长期处在“一个控制的时代和规训的教育之中”,形成了一种控制性的教学文化。这种文化常常以“老师是为了你好”的利益立场,实施着“处置身体、控制思想、过滤知识、型塑道德、进而安排未来”的控制性行为。把教学设定为就是传递客观知识、成人社会价值和规范,使教学成为围绕教材设定的知识和预设好标准的程序性操作。教师以一种温和的、细致入微的柔性控制,使教学成为通过处置知识而处置人的机械过程,并且让人确信以今日的牺牲换取明天的幸福是顺理成章的。这种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把学生未成熟的状态仅仅看作缺乏发展,企图用成人成就进行固定的比较来解释儿童的未成熟状态。教师扮演着非常矛盾的双重角色:一方面认为应当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表现,自发感悟、创造意义受到重视;另一个方面又认为,对具有未完成性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绝对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于是控制无法避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迷醉于个人利益的占有而缺乏对人类本质性存在的反思,使得那些终极性、高贵性的价值(比如生活对于个人的意义,人的终极价值的思考)从生活中销声匿迹,师生仅从工具化中获得了没有价值意义的技术进步。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的形势下,我们就是要打破人与人之间彼此隔离的状态,找寻教学应有的道德性、为人性价值。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关系等方面实现变革,形成和生取向的主体间关系。即你我共生式关系。师生之间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角逐,而是达成当下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张力间的教学目标时的合作和共同生长。通过“共生”来取缔“占有”。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师教学惯性的转变,积极建构“本色课堂”。
2.和立取向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立而立人,由己及人,立己立人,多元共立和立。和立使人安身立命。优质均衡的教育必然要求教师专业生活的改变。要使教师从专业胜任走向持续性专业发展,打造学习型团队。强调在学习中合作、研究与创新。要宏观和微观(学科组、备课组、年级组等)不同层面建设一种“单位文化”。从学校文化、学科文化、年级组文化的改造入手,优化教师组织环境,鼓励教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多开展工作坊、课题、沙龙、案例会诊等形式的集体教研,促进教师发展。此外,学校搭建平台加强与大学协作,引领教师自为更新。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媒体养成阅读表达的习惯。(当然,我也要尊重教师的先前文化,尊重教师生长于变迁的规律,不能抹杀特定教师文化在特定阶段、特定领域对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
3.和达取向的教育领导。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达有通达、显达、发达之义。己达达人,与他者共同通达、发达。自然、社会、人己、心灵、文明既自己通达、发展,亦使他者通达、发达。不要以己达而压制、制裁人达。一切教育都是具体的,实施素质教育,寻求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突破,依赖以校为本的设计,因校制宜的探索。这需要一种能力,就是能够分析学校的组织目标,内容、方法、和效益如何确定等战略性问题,这必然要求从具体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分离出可以引导学校改变面貌的根本方向,通过适当的方式向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制度和经费保障,使之物化为学校具体的办学行为。实施对学校教育领导,它关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个人和学校组织之间的影响过程,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发生的过程。从管理走向领导,形成学校个性,要求真实了解学校,要对教师需要、学生需要、国家需要进行准确判断。校长的使命就是在社会变革的大系统中,将自身、追随者和环境融合在一起,使组织不断发展与创新,学校有无个性,就反映在校长、追随者与环境结合的独特方式上。校长要从事无巨细的行政管理转向更注重目标定位、价值引领的领导形态。
要把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等纳入教师评价范围,促进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要坚持在校内逐步消解分数崇拜,消解分数评价的非教育意义,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理解分数意义与价值,捍卫学校教育专业自信、尊严和独立性。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影响家长、改造社会,使学校成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心,让素质教育在学校放射应有的光辉。
许昌良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科研型校长,江苏省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师德模范,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获得者,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教育系统勤政廉政好干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近年来,在国家、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出版《包容,草根的修炼》等专著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