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体系的建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探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体系的建立

黄坚涛(茂名市水电建筑安装工程集团公司,广东茂名5250

作者简介:黄坚涛(1981-),男,广东广州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摘要:文章在阐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筛选方案,最后总结分析了定量指标计算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指标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影响某一方面情况的物理量,是评价的基本尺度和衡量标准,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各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不同,研究者处的背景不同,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成功与否决定了评价效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针对某个具体水利建设项目,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及实用性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件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要经过初步拟定阶段、专家评议筛选阶段和确定阶段。步骤如下:

1.1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

不同的区域人类生态的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以受人类不同程度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有的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矿区生态系统等。在一个具体区域内,能代表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称为主体生态系统,有一种或几种。主体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我们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以后评价的环节的准确性。

1.2目标分解

项目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应从整体最优原则出发,以局部服从整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综合多种因素,确定项目的总目标。对目标按其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解,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1.3主导因子的确定

根据己确定的主体生态系统,确定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限制因子,并根据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力、信息量与可靠性等来确定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确定是整个评价环节的关键。可采用信息统计法,专家打分法,SPSS软件中的主导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来确定主导因子。

1.4确定指标体系

通过系统分析,初步拟出评价指标体系后,应迸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筛选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是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综合反映项目本身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的不同属性的指标,使按隶属关系、层次原则有序组成的集合。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其特殊性,每个工程的特点和制约因素不同,那么评价的方法和所选择的指标体系也就不同。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水利工程的普遍性。

在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之前,也就是评价的主导因子确定之前,先进行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分析所评价的生态环境到底由那几部分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确定。确定指标体系的思路是: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出发,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再反过来具体的推导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确定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制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培训教材》中提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2.1生态环境系统状态相关概念

①顶极状态。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自然演替中的最后的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顶极群落,它是与物理环境取得动态平衡的自我维系的系统。处于顶极群落的生态环境系统态势即为顶极态。在顶极态的生态环境系统中,有机物质可能没有年净积累,但却具有总体上最大数量和最优质量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对于一个特定区域,其顶极群落有气候顶极群落和土壤顶极群落之分,前者是理论上的群落,该区域的演替发展都趋向于它。如果当地的地形、土壤、水、火灾和其它干扰,使得气候顶极群落不能形成,那么演替就以土壤顶极群落为终点。

②最佳态。退化生态环境系统在其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不是将其恢复到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顶极态,而是在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稳定及一定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将其建设成具有最大产出贡献的生态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环境系统就是最佳态的生态环境系统。

③现状态。历史时期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压力的干扰,而使得生态环境系统发生退化,其呈现的现状状态即为现状态。现状态的生态环境系统是生态环境评的对象。而顶极态和最佳态则可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系。

2.2评价标准建立的原则

评价标准名称众多,内容也互不相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起到的作用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们亦有共同的制定原则。

①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受破坏。

②既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又要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③保障人群的身体健康,使人类不因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受到危害或毒害。

④可计量性。特别是通过数量化计量能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特征或其环境功能。

⑤先进性和超前性。特别是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例如:选取植被覆盖度作为指标时,应考虑未来:的环境功能需求,在植被覆盖率不高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或在生态脆弱地带,其指标值应高于背景值。

⑥地域性。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征使得评价工作不宜采取统一的标准和指标值,而应根据地域特点科学地选取。如山区的植被盖度应高于平原地区,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2.3评价标准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国家己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804-2)、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88),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等等。

行业标准指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等。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特别区域的保护要求(如绿化率要求、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有关于各项指标的发展目标,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的参考。

②国外标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生态环境评价进行的较早,有一套较完整的标准。可从中选取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和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

③背景和本底标准。以工作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生物多样性等等。

④类比标准。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生态环境或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蓄水功能、防风固沙能力等。类比标准须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取。

⑤科学研究己判定的生态效应。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己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等,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和参考标准应用。

3定量指标计算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定量指标计算的数据来源须向水利工程管理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地区社会经济统计部门等各个直接与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收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关于指标替换问题。指标体系中给出的定量指标,其数据基本上可从当地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中收集。考虑到不同省,地区、市县的统计资料中,所列指标不完全相同,有时资料的详细程度也不一样。还可能出现所收集到的资料与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不尽相同时,可采用相近指标代替,或合理地调整某些指标。

由于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大多影响因子的数据难于收集或难于直接定量计算,有的甚至不可能,所以使得指标大多限于定性的描述和总结。为了提供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评价结果,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定量计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寻求尽量可行的定量计算方法。在尚无有效的直接计算方法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打分的方法来解决。

指标的定性分析基本上是采用文字描述,辅于相关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性质。对指标的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对水利工程项目所影响区域内的生态自然环境等影响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态度,给予客观深刻的描述。可建立指标分析情况表便于评价员及专家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状况有清晰的了解,进行评估打分。

采用专家对定性指标进行打分,专家的选择非常重要。一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到很多领域,所选专家要广泛一些。对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涉及因素广泛,与当地自然、社会情况,人们的认识有关,难于用固定的数值来度量。为便于应用,通常可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各项指标评价标准的区间值。

参考文献:

[1]周华荣.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学,2000,2.

[2]董鸣飞.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综合评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3]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4]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