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65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18-01
【关键词】小肠部分切除
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脂肪、蛋白质、糖类、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及水均在此消化吸收。小肠部分切除术适应于绞窄性疝、肠扭转、肠粘连等引起的肠坏死;及小肠较大的损伤,小肠局限性炎症、狭窄引起的肠梗阻等。
1术前准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时需要在手术前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急诊者应静脉点滴生理盐水、林格液、5%~10%葡萄糖水等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有肠道梗阻者应立即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有贫血、营养不良、休克者,应适当输血或血浆加以纠正;营养不良者,应给多种维生素。全身感染征象较重者,给予抗生素,此外,择期手术者术前1~3d进行肠道准备等,可减少肠道内的细菌。有休克征象者应给予综合治疗。必要时术前开始使用抗生素。无梗阻者术前1天给流质饮食,术前2天每晚洗肠1次,手术晨置胃管,术前亦应给予适当的维生素。
2手术治疗
身体取仰卧位。单纯的小肠切除一般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如合并其他脏器切除或患者合并心肺疾病时,可选用全麻。
2.1切口选择根据病情决定,一般位于病变附近,采用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长10~15cm,根据病变部位和探查的结果可向上或向下延长;小肠梗阻者,则可做右侧或左侧腹直肌中段切口;胃切除时可采用上腹正中切口。
2.2切口保护保护切口及腹腔。将病变小肠移出提至腹壁切口外,在肠管与腹壁间用温盐水大纱布垫隔开;纱布垫之下再垫两块干消毒纱布,使与切口全部隔开,这样,可以减少小肠的损伤,并可防止肠内容物污染腹腔。
2.3探查切除病变小肠切开腹膜后,进一步探查明确诊断,腹膜腔内如有气体溢出或粪臭味,则表明肠已穿孔;如有血色液体,则反映内脏损伤、肠系膜血管栓塞或有恶性肿瘤;如有脓液则证明腹膜腔内已有感染;有粪便渣或蛔虫出现,则一定来自穿孔的肠管。确定肠管需要切除的范围,小心将其提出切口外。一般小肠部分切除术其切除范围应大于病变范围,在离病变部位的近、远两端各3~5cm处切断,切断处应达正常的健康肠壁。如为肠梗阻引起的肠坏死,近端切除范围应略多些。如为恶性肿瘤,应包括区域淋巴结的广泛切除,切断部的肠管必须正常。切断肠管之前,必须先游离保留的两端肠管的肠系膜各自0.5cm,检查一下保留段肠管的血运情况。分离、切断与病变小肠相应的肠系膜以及病变的肠段。肠系膜的切面呈“V”字形或扇形。这样可以增大吻合口,并保证吻合口血运。小肠切除后保留的小肠两断端系膜侧应除去1.0cm范围的脂肪组织。以利吻合。被切除的肠管用消毒巾包裹或盛于盆内后拿开。
2.4小肠吻合术肠系膜切断后,用两把肠钳分别斜向置于小肠的拟定切断线上,使之略成角度。肠系膜对侧的肠壁切除略多,以保证该处的血循环良好,同时还可增加吻合口的宽度。两断端肠管行开放式端端吻合,两把肠钳靠拢,检查待吻合的肠管有否扭转。吻合口一般采用然后用1-0丝线内翻两层间断缝合,也有采用丝线全层一层间断缝合法,效果令人满意,并无吻合口漏的发生。吻合之后,用手指试检吻合口的大小。两侧肠系膜切断面予以修复缝合,以防其他肠管经此处而形成内疝。将大网膜还置原处,腹壁切口逐层缝合,一般腹腔内不置引流物。
3讨论
小肠切除是腹部手术常用的一种手术,一般情况下治疗小肠病变切除病变部位及其两端肠管,对其功能不受影响;病变过于广泛而切除过多,将会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此时要尽可能保留能保留的肠管。若产生短肠综合征,自从静脉营养出现以来,短肠综合征的生存率得以明显改善,经静脉营养的应用和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标志着短肠综合征的治疗进入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