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142例艾滋病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洛阳市142例艾滋病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张国强亓民王坤

张国强亓民王坤(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437-02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河南省洛阳市新发艾滋病的流行特征,探讨低发地区艾滋病疫情流行因素及防制措施。方法通过门诊问诊咨询、填写问卷、当面或电话随访等方式,收集HIV抗体阳性者临床资料、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已新发现抗HIV阳性142例,其中HIV感染者122例,AIDS病人50例,14例已死亡;本市籍占80.0%,外来人员占20.0%;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20~39岁占78.9%;传播途径上经性途径占15.5%,经静脉吸毒占12.7%,有偿卖血和单采血浆或接受输血66.2%,且夫妻双双感染发病的8对16例,占发现总数的11.3%。结论洛阳市艾滋病感染率在全省范围内尚属低水平,但已经从特殊高危人群传播转到重点人群传播,同时已开始进入普通人群传播,预防控制艾滋病已处于非常关键时刻,亟待落实以加强高危人群的主动监测与重点人群追踪检索工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关键词】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

洛阳市自1996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后,每年均有新发现病例,累计病例数逐年增多,2006年至2009年底通过医疗单位发现、主动监测并经确认实验,发现HIV/AIDS142例。为了解洛阳市艾滋病的流行基本状况,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当地政府制订恰当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142例HIV/AIDS情况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监测对象每年对辖区内的性病患者、暗娼、吸毒者、长途卡车司机、卡拉OK服务小姐、有偿供血者等HIV监测点的对象进行采样作HIV抗体检测,一旦发现HIV阳性者,即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监测。

1.2监测方法对监测对象采血3~5ml,分离血清后置-20℃待检,用ELISA法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经洛阳市初筛中心实验室用多种试剂和检验方法复核,仍为阳性者用蛋白印迹法(WB)确诊;检测试剂用河南省疾控中心统一调拨的ELISA和明胶颗粒凝集试剂,初筛试剂购自华美公司。

1.3调查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HIV/AIDS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着重了解其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可能的进一步传播范围,以及配偶、性伴的情况,并进行HIV追踪检测。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发现142例,其中HIV感染者122例,AIDS病人50例,14例已死亡。

2.2地区分布按户籍统计,本市籍占80.0%,外来人员占20.0%。按发现时的地点统计,全市9个县(市、区)均有报告,洛阳市强制戒毒所16例,宜阳16例,新安48例,洛宁14例,伊川8例,偃师8例,孟津6例,嵩县12例,栾川6例,汝阳6例,吉利区2例。

2.3时间分布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底在医院就诊者共发现142例,一年四季均有发现。

2.4人群分布发现的HIV/AIDS中男性82例,女性60例,男女之比为1:0.73。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20~39岁占78.9%。职业分布,农民98人,按摩、坐台小姐、服务员10人,个体经商、无业的、工人各6人,干部、学生、司机各4例,其他不详4例。夫妻双双感染发病的8对16例,占发现总数的11.3%。

2.5可能的感染途径输入血液或血制品占54.9%,经静脉吸毒占12.7%,有偿卖血或卖血浆11.3%,性途径占15.5%,不详的占5.6%。

2.6AIDS死亡距发现时间14例AIDS死亡者中,2例在发现第2天死亡,4例病人在发现后6个月内死亡,2例发现后24个月死亡,2例发现后逃跑失访;2例感染者经18个月后发病,病后3个月死亡,另2例感染者9个月后发病死亡。最长为24个月,最短为2天。

3讨论

3.1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职责,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洛阳市自1996年以来监测发现首例HIV感染者、1996年发现首例AIDS病人后,感染发病逐年增加,2000年截止2009年共发现142例HIV/AIDS患者,同期传播途径相同的淋病、梅毒等也成倍上升,速度相当惊人。从对高危人群主动监测资料分析看,目前发现的HIV/AIDS仅为“冰山之顶”,大量尚未发现的潜在感染者和病人正在不断地向四周传播扩散。而从传播途径来看,三条传播途径中经血和经性二条途径已经发现存在,经性接触占15.5%,高于全省水平,夫妻双双感染发病的8对16例,占发现总数的11.3%,说明艾滋病从特殊高危人群传播已逐渐转到重点人群传播,同时已进入普通人群传播,预防控制艾滋病已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务必引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预防艾滋病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打击和扫除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必须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装备专用仪器设备,以适应艾滋病防治的紧急繁重的任务需要,以达到抓住关键机遇,控制艾滋病发病流行的目的。

3.2加强高危人群的主动监测与重点人群追踪检索工作发现的142例HIV/AIDS感染病人中,通过对高危人群检测和重点人群流行病学追踪检索发现的分别占47.9%和7.0%,共占54.9%,说明这是发现HIV/AIDS的主要手段,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检测的数量每年只占该人群的极小部分,需要加大投入,加大检测力度[1]。

3.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院监测的敏感性目前市县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和防治知识仍比较薄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碰到有的医务人员对AIDS病人感到恐慌、害怕,甚至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急需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AIDS防治知识,提高监测敏感性。

3.4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流动人口在外经商、承包工程、打工、卡拉OK坐台和按摩服务等工作,大多居无定所,流动性很大;随着卖淫、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抬头甚至泛滥,使那些正处于性活跃期的流动人口,成为性病、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特别是对来自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如河南东南部、四川、云南等)的流动人口,进行及时、主动HIV监测与干预非常必要。同时,为防止出现母婴垂直传播,应加强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的监测[2]。

3.5尽快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要加强宣传,提高就诊意识,早期发现病人,同时要积极推行免费治疗的措施,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龚向东,叶顺章,张国成等.2000年全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3):131~134.

[2]苏斌,齐青山,徐臣等.娱乐场所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的试点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3,7(5):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