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常州213161)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28层螺旋CT对于回盲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临床拟诊为回盲部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其中18例手术,12例抗炎治疗后好转。结果:36例回盲部病变中,粘液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回盲部癌1例,脂肪瘤1例,回盲部炎性病灶29例,克罗恩病1例,其中2例CT诊断回盲部肿瘤,患者未手术;多层螺旋CT显示回盲部病变肠管受侵的范围,肠腔的狭窄,周围改变,强化特点,淋巴结肿大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回盲部病变不同特点表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回盲部,回盲部病变,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158-02
回盲部是大小肠的连接部位,是人类消化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段肠管结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是炎性反应、结肠肿瘤等疾病的好发部位。笔者收集了36例临床拟诊为回盲部病变的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资料,结合手术及其病理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30例回盲部病变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领12岁~88岁,平均年龄56岁。患者主要症状以脐周或右下腹疼痛,腹胀、腹泻或者便秘、消瘦、发热、呕吐为主,36例患者中临床体格检查扪及中下腹包块的16例,急腹症入院的27例。
1.2CT检查方法
采用本院西门子SOMATOMDefinintionAS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条件120KV,200MA。层厚2~5mm,重建间隔3~4mm,扫描范围上至膈顶下至耻骨联合下。36例患者全部取仰卧位,患者检查前禁食8~12小时,临行检查前进行呼吸训练,于检查前1小时口服阴性造影剂水800~1000ml,扫描是再口服200ml水以充盈胃腔。每个患者均先进行CT平扫后再进行增强检查,对比剂采用碘海醇,经高压注射器行肘静脉注入剂量90ml,流速约3~4ml。平扫+增强检查扫描采集数据完成后,将图像原始数据输入西门子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检查。
2.结果
36例回盲部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后,CT影像诊断回盲部炎性病灶29例,经手术证实13例,抗炎好转出院12例;CT影像诊断1例结肠炎,电子肠镜证实;CT影像诊断克罗恩病1例,患者外院就诊证实;CT影像诊断回盲部肿瘤7例,手术病理证实粘液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回盲部癌1例,脂肪瘤1例,其中2例患者未行手术,其中1例手术病理回盲部粘膜重度急慢性炎伴坏死。
3.讨论
回盲部位于人体右下腹部,为小肠连接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包括回肠末端、回盲瓣、部分升结肠。阑尾回盲部交界处为回盲瓣,其富含淋巴组织,周围腔隙相对较大,临床症状复杂,由于这些原因实际临床工作中常导致腹腔这一区域的误诊及漏诊。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回盲部病变常以肿瘤及炎性病灶为常见,其中炎性病灶又以阑尾炎最为常见。通常依据典型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临床可以准确地作出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年龄、性别的不同外加阑尾位置的各种变异,还有慢性阑尾炎存在的不典型症状,常常与胃肠炎、胰腺炎、盆腔病灶尤其是女性子宫附件输卵管及卵巢病变相混淆,尤其是一部分年长患者,耐受性的不同,对症状表述不当,常引起临床工作中的误诊。急性阑尾炎CT检查中常见表现为阑尾肿大增粗,肠壁边缘毛糙,密度常与周围肌肉组织类似,部分慢性患者,常向周围迁延,造成阑尾盲肠炎症,常表现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周围筋膜增厚。工作站后处理技术运用后,更加清晰的显示阑尾脓肿及穿孔情况。CT表现为盲肠不均质块影,脓腔壁厚薄不一,腔内可见液体或气体影积聚,周围肠管出现粘连。阑尾粘液囊肿,多继发于阑尾炎,炎症导致阑尾腔闭塞,远端腺体继续分泌粘液,形成囊肿。CT表现为囊性肿物,增强后未见强化。阑尾憩室很少见,一般位于肠系膜的一侧,X线表现为突出阑尾腔外的囊袋样阴影,常无特殊意义,当出现憩室炎时,会出现阑尾炎症状。
回盲部肉芽肿性炎常见为克罗恩病、结核。克罗恩病病因至今未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广泛累及从口腔至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常反复发作,累及肠管全层,波及肠外系膜和相邻器官,其中发生并发症者月占40%,常为脓肿、瘘、肠道狭窄。利用三维重建能有效显示瘘管窦道和周围结构关系,活动期常表现为肠管增厚,肠壁强化为双层或者多层,肠管周围可见血管梳征。肠结核多由肺结核引起,临床病史有助于诊断,以回盲部好发,病灶新旧不一。
回盲部是肿瘤的高发区域,腺癌又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盲肠因生理结构为腺癌好发,盲肠腺癌占结肠癌的25%[1],早期盲肠癌临床症状不明显,常以临床扪及包块或者肠梗阻急腹症就诊。CT表现为肠腔内外肿块,并侵犯周围组织,增强后面写强化,且可发现坏死囊变区,周围可见“肠系膜浑浊征”,常以肠系膜、场周血管淋巴结转移为主。
本组病例中为收集到回盲部淋巴瘤及间质瘤。回盲部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常见[2],肠壁增厚,厚度可达7~12cm,常不伴有增生的结缔组织改变,当侵犯至肌层植物神经丛,常引起特殊现象即“动脉瘤样扩张”,当向肠外生长形成肿块,肿块可形成溃疡,出现穿孔等征象,当肠系膜浸润,可出现脂肪层密度升高,系膜增厚。肠系膜及后系膜淋巴也会肿大。回盲部间质瘤多为类圆形突向肠腔外生长的软组织肿块,通常不引起肠腔狭窄及肠梗阻[3]。
总之,回盲部良性病灶很少见到软组织肿块影,常以肠管水肿为主,多为慢性进展,可见周围筋膜增厚[4]。恶性病变常见软组织肿块,病灶明显强化,肠系膜常受侵,肠壁增厚,可见转移灶。多排螺旋CT的进展,后处理软件的推广完善[5],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但依旧存在一定局限性,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明显诊断。
【参考文献】
[1]明兵,邹庆,马春,等.64层螺旋CT对盲肠病变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9);1448-1451.
[2]周述岭,卢光明,许建,等.回盲部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7):567-568.
[3]白人驹,医学影像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8.
[4]张国良,陈九如.急性阑尾炎的CT检查与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3):180-183.
[5]陈光强,龚建平,李勇,等.MSCT后处理技术在肿瘤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2005,25(6):1067-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