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风环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雨水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意义重大。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我国城市逢雨必涝的同事又能利用雨水资源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建设途径、建设框架、雨水利用和建设措施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利用;城市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2.1建设原则
采用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工与自然多方式调控、雨水利用与城市发展过程相结合、规划、建设和管理统一协调的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统等对于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减少市政雨水管道投资。国家已经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1],对各项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各项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并分析其主要功能、经济性、使用性、景观效果等。成熟的技术体系,成功的典型案例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海绵城市建设厅技术指导。
2.2建设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2.3建设框架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本地条件。最大限度保护区域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湿地、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修复、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水环境,采取退耕还湿地、污染物消减、河道整治等措施,修复和恢复流域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空间比例;低影响开发,按照雨水流动、迁移的全过程,打造城市低影响开发6大系统:渗流系统、滞留系统、蓄流系统、净流系统、用流系统、排流系统。
渗流系统,建设屋顶花园、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可实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下渗措施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深井和渗透塘等工程;滞留系统,建设下沉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雨水滞留措施包括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工程;蓄流系统,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湿地和水系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措施等。可实施的蓄流措施包括蓄水池、雨水湿地、湿塘等工程;建设初期与水处理设施,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城市建成区河道、改坝、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及建设沿岸生态缓坡。可实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及水质计划措施包括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护坡等工程;用流系统,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等。
3.雨水利用
3.1建筑区雨水利用
对于年降水量大的城市,降雨具有“大”和“急”两大特点,仅依靠入渗和回用难以达到防洪排涝的标准。因此必须针对降雨特点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即在全面保留雨水排水管的基础上设置“渗透方式+回用方式+调蓄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最大限度使进入雨水管道的雨水尽可能少,汇流时间尽可能长。雨水经渗透、收集、回用、调蓄等方式利用后,可减少暴雨径流、降低径流污染,消减洪峰流量,减轻城市防洪压力。
3.2城市道路雨水利用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传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施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及回用。
3.3绿地雨水利用
利用河岸和道路两侧带状绿地,结合城区建筑绿化、大块绿地及河道,构建由小到大的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的“层级”绿地雨水利用网络。绿地系统作为市政工程系统的有益补充,具有“海绵”功能,水多则涵养,缺水则释放,调控城市雨洪平衡。
优先利用自然形成的凹地部分作为蓄水、排水的隐形区域和通道、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带、附属绿地等建设成高程低于周边地面的下沉式绿地。地面径流排入绿地后利用其良好的入渗性能提高雨水入渗量,减少雨水外排,同时截流净化部分污染物。城市湿地公园、城市大兴绿地中的景观设施等宜设计成具有雨水调蓄工鞥的集水型绿地,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2]。
下沉式绿地可广泛用于城市住宅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米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米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治污染物地下水或浸泡地基。公共建筑周边绿地与小区绿地、广场绿地,应低于路面5-10cm,在路面设置道牙时应采取将雨水引入绿地的措施。建成区的景观水体和草坪绿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建设成具有雨水滞留功能的植草沟、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绿地。
4.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和建议
4.1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推广实施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改造,建立建筑、道路、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工业及仓储用地,建设植草沟、雨水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绿地、坡度较小的建筑屋面可进行屋顶绿化,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万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建雨水调蓄设施;在公共设施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建雨水花园或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道路停车场铺设透水路面和植草砖;在道路与交通用地,新建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在绿地广场用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高程低于周边地面,建设雨水花园或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在居住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
4.2建议
加大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意义非凡,要成功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选择资质优、信誉好的单位参与建设,选取相关资质较优、信誉较好、最好有类似项目经历的单位承接此项目,并且在这些单位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监督、提醒;提高全民参与意识,海绵城市建设前期需要政府、设计、施工等单位参与,建成后需要人人参与,做到人人保护植被、维护相关设施、遵守相关规定,只有提高全民建设海绵城市的意识,才能使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每个环节得到更好的落实,最后运行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建成更加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龙腾锐《排水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