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悦辽宁省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110003
摘要: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自由创造在艺术实践中所处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毫不言过地说它就是艺术发展的命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源源不绝的,那艺术也同样,它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因此美育也就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艰巨的使命。
关键词:创造力美术教育方法
一、分析美术教育现状,提出制作力不等于创造力
我国的美术教育基本上以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这种纯绘画性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一种巨大的片面性,就是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画出一幅画,做出一件作品,可以有很多方式。照着对象,模仿他人,或自己寻找契入点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但其中意义却相距甚远。一句话,制作力是不能与创造力划等号的。
二、美术学科中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美术学科所表现的创造力有两类;一为特殊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一般表现在有天赋的特长生身上。另一类创造力则表现为相对的自我实现的能力。虽然这种创造力不形成惊世骇俗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可用于大多数,对于创新思维普遍提高有积极意义,因此更应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要扎实提高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重要一条就是必须将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化。只有概念明确,目标才能具体和落实,这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科学的阐述。二是培养创造力的课业设计及教学方法。三是解释形成创造力的心理基础。
三、有特色的课题设计
1.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现实事物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我们都经验到的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人在心目中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一件物体的出现,会在人的脑海里引起一个关系链或关系场,如果人为地阻止人们形成业已熟悉的关系链或关系场,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陌生感和惊异感,从而使他们探索这种“不可能”现象的奥秘或创造者的意图。
这一方法为超现实主义者所惯用,如我们所熟悉的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就是一例(见图1)。
2.通过辅助工具获得新形象。我们在感知客观物象时,我们的视网膜上都会留下一些常性特征。然而,如果我们通过一些辅助工具改变物象的固有形态或色彩,并将其描绘下来,就能获得一些新异的视觉形象。我国墨竹这一绘画形式就是通过这一方法创作出来的。
3.改变正常比例。在现实世界中。事物间具有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大小比例关系,如果在这种恒定的大小比例关系链中,夸大或缩小其中某一物体,我们就能获得一种新的形象关系。如:美国城市雕塑《手指》(见图2)、《人与手》。(见图3)
4.局部重组。这是用不同事物,尤其是动、植物的局部组织成新形象的方法。如: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亚述王国的人首翼牛,以及中国的龙凤等形象就是以此法创造的。
5.改变功能。任何现实形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若要突出某种象征性,就必须尽量避免人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物象。这类方法很多,我们前面介绍的改变比例即为其一。改变功能,还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环境而达。比如,一艘小船浮在水面上,泊在岸边均属正常,会给人一种宁静平稳的感觉,而如果将其置于悬崖顶上,则会令人感到一种危险,恐惧之感。
6.改变观点。人一般观看外物都有一些习惯的角度和位置,并由此形成一些特有的认识。如果我们选择一些新的视点观看物象,就会产生新的形象。
《我的妈妈》(图4)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从其视点仰视其丰肥高大的母亲画的一幅画,这种形象不是一般视点所能观察到的。至于想象视点则更为灵活。
四、培养美术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心理
首先应是兴趣的培养,没有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就不会有执着痴迷的探索精神。第二是鼓励敢于标新立异与具有独创性。第三是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第四是发挥灵感与直觉的作用,第五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在教学中就应该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刺激创作欲,养成创新习惯。
五、对创造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美术是一门意识形态的学科。我国现代美术教育除了充分体现其学科价值外,还要求注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这表达了国家要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意志。同时这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体化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