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论数学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

李红顺

李红顺(魏县魏城镇中学河北魏县056800)

为了提高的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常常产生的负迁移现象,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其现象的发生。因为负迁移的发生严重危害着我们的教学。本文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就负迁移现象谈了几点看法。

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正迁移,一种是负迁移,对学习起积极的、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代写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起消极的、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

中学数学教学常出现的负迁移,严重危害了我们的教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发展正迁移,尽量减小负迁移的影响。

1.引起负迁移的因

范围变化、概念延伸,易产生负迁移。由于数学学习的阶段性,随着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不少概念发生了变化,有的外延缩小,内涵扩大;有的外延扩大,内涵缩小。这时如果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有的范围内,就会出现知识的负迁移。

例:如果一个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_____。错解:真分数。分析:这是初中学生受小学正数知识的干扰造成的。刚学有理数时,学生很不习惯,他们常常不考虑负数的情况。因为自从识数起,在小学六年时间里,他们接受的都是非负数教学。非负数又比较直观,具体数字可以代表具体的东西。这就给有理数教学带来干扰。

学风浮躁,方法不当,易产生负迁移。随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学习的知识逐渐深化,概念发生变化,这是教学中的必然规律,但为什么有的学生常常出现负迁移,而学生较少出现正迁移呢?这与他们的学习作风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出现负迁移的学生大多数学习马虎,解题凭直觉、凭习惯、凭先入为主的印象。

例:解不等式:x2>4错解:∵x2>4∴x>±2。分析:这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直接开平方法”对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负迁移,由于x2>4与x2=4直观上非常相似,因此,有些学生就凭直感,用类似方法解不等式,出现了错误。

思维呆板,思路狭窄,易产生负迁移。所谓“思维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有关研究表明: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对后继学习会产生直接影响。思维定势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消极影响常常表现为思维呆板、单向、思路狭窄、混乱等,从而影响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例: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的轨迹是。错解1: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错解2: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垂足除外。

分析:错解l忽视轨迹的纯粹性,没有排除不符合条件的垂足;错解2对轨迹的定义没有真正理解。

2.防止负迁移措施

针对学生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以防止负迁移,促使其正迁移。

重视衔接教学,掌握基本概念。先前学过的知识是后学知识迁移的前提。先前的知识掌握得好,后学知识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良好的正迁移;相反,若没有牢固掌握,学习新知识后,就会产生概念混淆,形成负迁移。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对以往相关知识要进行巩固性复习,对不同阶段所学的定义、公式、定理和方法有些什么变化,要进行衔接教学。

当然,这时的衔接教学要抓关键问题。如中小学衔接时要抓住数的延伸问题、字母代替数字问题、方程概念问题等。

概念教学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它的内涵和外延,还要将新旧概念进行对比,讲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端正学习风气,加强学习指导。有些学生学习不踏实,知识掌握不牢,因而往往用盲目的尝试和猜测去探求解题的途径。尝试解题方法时,又不注意邻近概念、易混淆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只用旧知识、老方法去解,就难免出现负迁移。

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端正学风,进行知识的启发引导,促使正迁移的形成。

例:求证“正四面体内任意一点至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立体几何中的体积法可与平面几何中的面积法相类比。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面积法解题的知识对本题将产生正迁移。但对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没有这种迁移的能力。

教师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如先启发学生回忆“在正三角形当中,任意一点到三边之和为常数”的命题,接着要求他们证明这一命题,再用正四面体与正三角形类比,体积法与面积法类比,最后证明本题。

培养良好思品,提高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但思维方式有缺点,仍会产生负迁移。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品,重视思维训练。

首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路,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常把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概括为一般的原则、方法,又把一般的原则、方法运用到特殊的事例中去。

总之,教学过程就是增加正迁移、尽量减少负迁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理论,认真确定和充分利用可以固定新知识的相关旧知,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优化课堂结构。

这样,学生对相关的旧知不仅得以稳固和清晰,而且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得以扩展和充实,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新旧知识的正迁移。

收稿日期:201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