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健脾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探讨健脾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贺瑞兴

山东省邹平县中医院山东滨州256200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健脾消痞汤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2%)明显高于对照组(76.9%),观察组治疗后早饱、餐后饱胀不适感、上腹灼烧感以及上腹疼痛的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健脾消痞汤;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158-0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七主要症状为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烧灼感或上腹痛等,其病情缓慢,病程多在半月以上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呃逆”“反胃”等病的范畴。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健脾消痞汤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罗马Ⅲ标准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FD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在20-71岁之间,平均年龄(38.5±2.3)岁,病程在6个月-4.5年,平均病程(2.3±0.3)年;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34.5±5.3)岁,病程在7个月-5年,平均病程(2.5±0.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口服;1片/次;3次/d;饭前30min服用15d/疗程,连用2个疗程。观察组给予自拟健脾消痞汤,方药组成:炒莱菔子30g,党参和茯苓20g,丹参和炒白术各15g,半夏、厚朴、炙甘草、枳实、陈皮各10g,黄连6g,熟大黄3g,以主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加水将药煮成200mL,汤剂,早、晚各服100mL。15d/疗程,连用2个疗程,观察效果。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④无效: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FD中医诊疗相关标准评定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主症(上腹灼烧感、上腹疼痛、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次症(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均划分为4个等级,主症根据严重程度记为0分(无症状)、2分(轻度)、4分(中度)、6分(重度),次症根据严重程度记为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各症状得分之和为FD症状总积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39例患者,痊愈16例(41.0%),显效13例(33.3%),有效7例(17.9%),无效3例(7.8%),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39例患者,痊愈10例(25.6%),显效15例(38.5%),有效5例(12.8%),无效9例(23.1%),总有效率为76.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早饱治疗前为(4.52±1.09)分,治疗后为(2.02±0.84)分,上腹烧灼感治疗前为(4.75±1.15)分,治疗后为(2.01±0.86)分,上腹疼痛治疗前为(4.72±1.25)分,治疗后为(2.12±1.02)分,餐后饱胀不适治疗前为(5.11±0.89)分,治疗后为(2.21±0.82)分,;对照组早饱治疗前为(4.49±1.19)分,治疗后为(2.82±1.05)分,上腹烧灼感治疗前为(4.76±1.25)分,治疗后为(2.89±0.85)分,上腹疼痛治疗前为(4.70±1.26)分,治疗后为(3.01±1.12)分,餐后饱胀不适治疗前为(5.09±0.85)分,治疗后为(3.05±0.74)分,。观察组治疗后早饱、上腹灼烧感、上腹疼痛以及餐后饱胀不适感的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规律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导致FD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西医对FD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故对其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缺乏更深层次的治疗,药物方面也无特效药,同时由于该病病程较长,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因此,对于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FD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因情志不畅、劳倦伤脾、胃脘痞塞所致脾虚健运失职、胃失和降而发病,治疗当以补气健脾、和胃降逆、消痞化积为要。健脾除痞汤方中方药中炒莱菔子行气,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厚朴增加胃肠排空;半夏、苍术燥湿健脾消痞;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全方合用,使得纳运得复,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痞满自除。由此可见,健脾消痞汤既能纠正气滞湿阻,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又能养脾和胃,缓解脘腹痞满、嗳气、恶心等症状,多途径发挥治疗FD的药理作用,效果显著。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2%)明显高于对照组(76.9%),观察组治疗后早饱、餐后饱胀不适感、上腹灼烧感以及上腹疼痛的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健脾消痞汤对于FD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亦工,林杜锋.中成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36: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