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能源革命与中国城市低碳生态规划的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能源革命与中国城市低碳生态规划的演变

周圆

南京市麒麟生态城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1135

摘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举快速发展的中国,应该在城镇发展模式中传承和弘扬这些古老的智慧,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存在的能源利用难题,寻求适合中国的生态低碳之道。中国现有城市发展政策从宏观战略到规划实施层面,反复强调推动能源变革并建设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因此新的能源革命担负着解决先前遗留问题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能源革命;中国城市;低碳生态规划

一、能源革命下低碳生态规划的演变

1能源互联网改革

利用能源互联网的融合、开放、平等、协作特性促进能源利用体系内各能源供给子系统的协调运作,实现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能源与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能源利用体系。在该体系中,大大降低高碳低效的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的优势,有效解决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源荷逆向分布问题和小规模分布式能源的就地消纳问题。利用能源互联网的思维规划低碳生态城市的能源体系,将能源互联网改革的优秀成果逐步应用到低碳生态城市的能源体系中,在低碳生态城市能源体系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的各个环节实现节能减排目的。因此能源互联网的改革能够快速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并成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环节。

2建设紧凑城市

我国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绿化耕地面积减少过快、能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和污染日益加剧等系列问题,应吸取世界上先行国家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教训,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建设密度较高、功能融合和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城市,可以说是建设所有低碳生态城市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紧凑型用地的同时加强功能的混合,提倡利用绿色公共交通来联系城市空间布局,确保城市的可达性并实现景观丰富性。紧凑的用地模式强调混合即功能的符合,强调紧凑型、节约式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利用单体建筑的不同平面功能分布和小区功能分区及功能混合布局进行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妥善保护自然、水体、控制容积率以达到生态城的建设目的。

3能源供给侧改革与能源需求侧调整

供给侧改革对应到能源领域则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人手:第一,节能降耗,构建能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第二,重塑能源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化解产能过剩,构建适应新常态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动能源供给侧改革,并不能忽视能源需求侧的调整。在开展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构建适合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侧能源体系。运用综合资源规划方法,将需求侧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而节约的资源视为一种替代资源,并给予像其他传统资源供给方式同等的重视,在比较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资源供给费用和效益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资源组合方案,作为城区能源利用的最终方案;通过能源总线管网,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低品位热源热汇集成联网,构建能源总线系统等需求侧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供给侧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快了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进度。综合考虑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这两个方面,促使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建立高效低碳、时空匹配的供需平衡关系,共同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

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特色与进展

1紧凑空间

严格控制每个地块的容积率。拉开地块间容积率的相对差距。增加核心区地块的开发强度。同时保证公共绿地的总体面积。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实现核心区空间的紧凑发展。提高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效率。其次,生态区努力实现核心区的职住平衡。规划保证核心区内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比例协调。以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同时。生态区在空间规划中注重土地功能混合。以此拉动城市空间微单元的地区活力。对于新增的城市用地,在符合景观及环境规划的前提下鼓励进行高强度开发。从而形成疏密有致,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

2绿色交通

以绿色环保、公交优先、高起点、高标准为原则。构建以公交快线。轻轨为主要平台常规公交为辅助的公共交通系统。生态区建设路网等级功能明确。可达性好、连通性强的适宜慢行和公交出行的道路系统。在核心区内打造慢行都市区。可提供人们行走、驻足的空间。提升区内居住品质。提高核心区整体魅力。充分设置过街通道。适当安排休息设施。建设完善“自行车+公交”换乘系统、自行车休闲旅游系统等。核心区内推行智能化交通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持路车协调发展。

3生态环境

划定生态区规划用地的禁建区、限建区、适宜建设区等的范围。运用“斑块一基质一廊道”的生态学原理。加强生态区的绿地生态网络结构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本底优势条件。增加生态空间面积。提高生态空间的生态效能和景观价值维持生态平衡。

4水系统循环

生态区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矿井疏干水等非传统水源,构筑可循环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以需水、用水、排水、污水再利用为控制目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采取集中利用和分散回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回用水质要求。引入经济。有效的污水再生技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供水结构。实行分质供水。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和其他用水。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鼓励在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中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鼓励企业应用废水“零排放”技术。

5可再生能源

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划太阳能热水器承担城市生活用热水负荷70%。考虑到天气影响,可采用空气源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燃气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建立光导照明示范工程。规划大型商场。医院,养老院、厂房、仓库、博物馆,危险产地等推广光导照明。

6绿色建筑

生态区大力倡导绿色建筑发展,全面提升绿色建筑比例。核心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区位条件较好、政府投资、具有示范功能的地块规划建设绿色建筑星级相应较高的项目;而居住用地或者优势较弱的项目星级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形体设计、内部空间布局、围护结构设计等方面应当最大化地实现被动式设计。主动式技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生境恢复与场地绿化、景观种植,建筑外环境营造相结合。主动式技术和被动式策略相集成。以可辨识的形态模式和低能耗的系统模型发掘该地区绿色建筑的模式。

7固废资源化

首先对垃圾记性分类收集。将可用物资进行分类回收,在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前。促进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而且可以减低垃圾处理费用。简化垃圾处理工艺和配套设旋。减轻垃圾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其次对垃圾中的有机组分进行资源最大化利用。规划在生态区内设置一座好氧堆肥处理场对区的有机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产生的肥料用于生态区内生态农业和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区的使用。处理后的少量废渣进行最终卫生填埋处理。

结语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清洁低碳的能源利用方式,低碳生态的规划方式势在必行。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应只是所谓的概念理论,必须是利国惠民的具体实施项目,通过规划和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及碳排量,提升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参考文献:

[1]榆林空港生态区管委会。《(榆林空港生态区总体规划(2012-2030)》。2014.1.

[2]榆林空港生态区生态规划课题组。《榆林空港生态区生态规划》。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