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孕吸宫前宫颈应用止痛胶的对比性研究

/ 2

早孕吸宫前宫颈应用止痛胶的对比性研究

胡欣姝吕艺刘恩玉

胡欣姝吕艺刘恩玉(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6)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2-0031-02

早孕吸宫前需要扩张宫颈。由于机械性的扩宫不但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容易导致宫颈组织及附近结构的损伤,近年来国内外已注意到应用药物进行非机械性扩宫的研究和应用[1、2、3]。本文研究了止痛胶在早孕吸宫前扩张宫颈的作用,对200例早期妊娠妇女进行了对比性观察,效果显著。

材料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2008年6月至8月,将门诊的200例早孕吸宫妇女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一组妇女在早孕吸宫前言颈应用止痛胶(以下称用药组),另一组妇女则不用任何药物(以下称对照组)。用药组和对照组的吸宫手术和配合全部由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完成。经均衡性检验,用药组和对照组某些可能影啊观察结果的因素,如年龄、胎次、受孕天数,均无显著差别。

二用药方法

药品制剂:润滑止痛胶,软质塑料管包装,每管8g(相当于盐酸丁卡因0.08g)。本品含1%的盐酸丁卡因并含适量的洗必泰及润滑剂。

给药方法:受术者取膀胱截石位,冲洗外阴,消毒阴道,将无菌棉签一假蘸少许药液,约0.4g(含丁卡因0.004g)插入宫颈管内至宫颈内口,约1分钟后取出含药棉签,开始进行手术。

三效果评价标准

(一)扩宫与不扩宫

1.不扩宫以7号吸刮头直接进入宫腔为准。

2.扩宫应用宫颈扩张器扩宫后,7号吸刮头才能进入官腔手术。

(二)扩宫顺利与扩宫困难

1.扩富顺利不需扩宫或应用5号以上扩宫器扩宫者。

2.扩宫困难应用5号以下扩宫器扩宫或在对照组中,个别病例4号扩宫器电不能进入其宫腔,必须辅以其它方法(如加用止痛胶)才能扩宫者。

四观察指标与统计计算

对每个早孕吸宫妇女共观察9个项目,即年龄、胎次、受孕天数、用药时间、是否扩宫、扩宫是否顺利、吸刮头号、手术时间、是否出现人流综合反应。将全部数据输入sun-68000型微型电子计算机后,利用BMSP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组和计算。

结果

由于初孕妇和经产妇可能影响到人流吸宫手术效果,以下统计结果均按初孕妇和经产妇分别列表。

讨论

1.止痛胶的扩宫作用表

结果说明,无论对初孕妇还是经产妇,用药组的不扩宫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止痛胶可以使大部分早孕吸宫妇女(约三分之二)避免机械扩宫时的机械性刺激。从药理作用看,子宫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在内口处比较丰富,丁卡因通透性强、扩散快,可穿透宫颈粘膜扩散到肌层,使宫颈内口松弛[3]。在使用中我们还注意到,初孕妇的用药时间略高于经产妇。表3结果还说明,对于同样需要扩宫的早孕吸宫妇女,用药后扩宫全部顺利,困难率为零,而对照组初孕妇和经产妇的困难率分别达11.8%和12.3%。虽然用药组和对照组的困难率未见有统计上的差别.可能是用药组扩宫人数较少的缘故。

2.止痛胶的应用减少了人流综合反应在人流手术过程中,由于局部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对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产生影响,部分受术者会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脸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以至昏厥、抽搐等人流综合反应[4]。结果说明,应用止痛胶后,由于丁卡因的麻醉作用,阻断了宫颈口神经未稍的神经反射,使手术过程中对宫颈口的刺激反应受到抑制,用药组初孕妇和经产妇的人流综合反应率分别为3.2%和4.3%,而对照组分别为33.3%和23.2%,用药组的人流综合反应率大大低于对照组

3.止痛胶的应用简化了早孕吸宫手术过程除少数高过敏体早孕吸宫前需要扩张宫颈。由于机械性的扩宫不但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容易导致宫颈组织及附近结构的损伤,近年来国内外已注意到应用药物进行非机械性扩宫的研究和应用[1、2、3]。本文研究了止痛胶在早孕吸宫前扩张宫颈的作用,对200例早期妊娠妇女进行了对比性观察,效果显著。

4.止痛胶的应用有助于减少人流手术并发症宫颈粘连是人流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在116例子宫粘连病例中,其中有105例发生于人流吸宫手术后[5]。由此说明宫颈粘连的原因大多数是发生于人流吸宫手术后。综上所述,应用止痛胶后,丁卡因使宫颈平滑肌松弛,大大提高了不扩宫率,使手术器械进出宫腔的次数减少。另外,本品内含润滑剂,它有利于吸刮头进出,减少对粘聪的损伤。而且,止痛胶中含存洗必泰,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都比新洁尔灭强[6]。因此,应用止痛胶对预防人流手术后所致的宫颈粘连有一定意义,进一步的论证有待于今后随访的结果。

参考文献

[1]Kajanoja.Petal: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4:234,1985.

[2]Fishtr.P.R.etal: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4:234.1985.

[3]范秦凤.中华妇产科杂志21(4):241,1986.

[4]陈秋波.中华妇产科杂志14(2):111.1979.

[5]北京妇产医院综合.中华妇产利杂志,14(2):118.1976.

[6]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十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2:679.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