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锁(凉城县六苏木镇中心校内蒙古凉城01375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的方法与艺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讲究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教师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解读好课本,在教法上要力争灵活简便,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同时学生要读透教材,体会之间的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实效性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的核心,只有不断地改革,才有不断地进步。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教师,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尝试着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尤其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上,我做了一些尝试。
1.提高小学教师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是解读好课本
准确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例如:三年下册课文《可贵的沉默》,这一课由文中老师提出两次问题,使同学们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在教学上我以现有的课堂作为设计情景,让阅读课回归文本。通过学习,孩子们在感受爱的同时也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
2.教师教法要力争灵活简便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总是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以往的教学设计,有的环节繁杂,设问多多,搞得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现在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诤隋,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画),三读,读出情,谈感受。
3.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所有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发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①必须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即要充分地相信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能;②注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那么它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不大,参与的质量也不会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语言幽默风趣,环境相对宽松;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不符合标准的答案、看似笨拙的方法;对学生新颖的观点和想法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和想法,不唯师,不唯书;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③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把要达到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问题,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并结合教材实际,创设条件,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三年级下册课文《妈妈的帐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我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儿子给妈妈的帐单和妈妈给儿子的帐单里为什么是两种不同的数目?从交流的情况看,讨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儿子在拿取妈妈给他的报酬时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做法,而且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不少学生学得主动、从容,自读自悟惭成风气,通过这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4.关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做到:①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目标;②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帮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我了解到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会认识几时整,而对几时几和大约几时存在较大困难,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认识几时几和大约几时上面,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认识了不同类型的钟表以后,再通过多媒体出示几时整的几种情况让学生辨认,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决了,然后我引导学生说出认识几时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了认识几时的方法,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认识了几时半和大约几时,并进行辨析和交流。这样合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找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引导学生自主获得新知,突破难点,既省时又省力。
5.创设现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我们大开眼界。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同样充斥其中。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呢?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才是有效的呢?这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了。大家都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需要。由此可见,有效的学习情境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能产生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因此,只有那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有思维价值的、能产生思维认知冲突的课堂学习情境,才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创设了学生最熟悉的放风筝的热闹场景,通过其中一只风筝突然因尾巴断裂一只而掉下来,引发学生把断风筝与完整风筝进行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为什么断风筝会掉下来呢?通过比较后学生发现它不对称,从而产生认识这种图形的愿望。这样的学习情境既紧密联系生活又能产生思维认知冲突,那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