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实验小学
书山有路径,学海有舟行。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不断探寻最优的学习路径,推进学生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新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本文就如何有效构建深度学习做如下阐述。
一、精准把握学情
教学要从了解学生的学情开始。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超出"最近发展区"之外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困难的;降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将是枯燥的简单的。只有适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良好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我们精准把握学生的学情。在课前通过课前测试、交谈了解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备课,才能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前进行摸底调查:对圆的知识学生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学习,学生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将得到哪些发展?本节课又是如何体现的?在充分了解学情之后,在对教材解读上力求三个突破:1.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让学生探索圆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操作验证圆的特征;2.学生不但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更要领会"圆规画圆"的实质;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中圆的知识。基于对学生学情充分把握的教学才是有效而有深度的教学。
二、精心编制好题
波利亚说过:"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扇门,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一道好的题目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如在考察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时,要思考学生怎么表现他已经理解了意义?可以从这几点探究:1.具体情境中如何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运算意义找解决问题。3.运用图来表示运算的意思。为了考察三年级孩子对整数乘数法的理解,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如图所示)
这道题目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分析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而不是直指计算技能。通过思考与交流,理清计算中数量的关系,建构运算数量关系模型,借助"形"的直观来理解抽象的"数",又把抽象的数与式变得生动而立体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将数与形的有机融合,对数与图的不断构造,让孩子经历"从数想到形,由形回到数"的过程,在对数、形理解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推进,应以问题作为切入口,在"以问促教"的进程中,实现"以探促学"的深度学习。有效问题的创设,是点燃深度学习的导火索。在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驱动之下,学生深度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以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核心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问题是启发深度学习的切入口,探究学习是落实深度学习的重要举措。通过"问"与"探"的联合,引导学生以多元化的思维视角,向深度学习前行。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的课时教学中,"何为分数?"是核心知识点,教师的教学创设应以此展开。
师:学生们,请看这3幅图,表示的3个分数,你能说出4个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都是把一样东西(单位1)均分为若干份。
师: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回答怎样的数是分数?
很快,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之下,展开互动交流,在观察三幅图的同时,进一步对分数的含义进行总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生探究思考的方向,抓住分数的"共同特征",去探究分数的含义。
生:通过观察及思考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情境中,打开了自主思考探究的思维,能够抓住分数的共同特征,在深度探究学习中,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对于分数的理解,要关注"单位1",也要理解均分为几份之后,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含义。
四、注重以评促学
元认知理论认为,优秀的学习策略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能够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同时给予学生赞许、肯定和持续不断的评价,并及时反馈,引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的调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传统的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因为它只呈现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习载体之间的评价或存有作秀,或诿以应付,或流于形式。评价的内容窄化,只关注作业的对错、分数的多少,更多的是关注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生成、价值观的引领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深度学习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然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一言以蔽之,"基于案例、基于数据、基于证据、基于表现"的评价是深度学习所极力提倡的。
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策略,侧重于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深刻理解,切实跟踪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创设进入到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自主探究,使深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屈佳芬.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路径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28):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