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的实践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大班区域活动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珍

福建南安市第三幼儿园

最近几年来,我国幼教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增强,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意识到区域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重要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参与其中,从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若想达到更佳的活动效果,要求教师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并体现活动的开展价值,促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大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区域活动"无目标",区域活动目标是区域活动的指南针,它既是活动的起点,也是活动的终点。然而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往往缺失目标意识,过于重视区域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目标,以至于目标的制定与实践操作脱节,没有发挥区域目标的指导作用,出现区域活动"无目标"现象。

二、大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引导意识,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组织理念

指导理念的确定,需要教师从自主发现与独立探究的角度入手,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其学习、自我学习。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方向上的指引,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提高教师的指导意识,只有这样方可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要求教师在组织大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把握时机,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众所周知,区域活动是幼儿成长及发展过程中参与的自主性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情况以及综合能力,着眼于发展幼儿的独立性,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尽可能拓展幼儿的认知范围,并增强其社会经验。要求教师秉承着正确的活动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判断力与观察力,若发现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就要进行针对性的介入,找寻良好时机,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亦或是引导其他幼儿协助其独立解决。若需要外力则应及时予以支持,提供实时帮助[1-3]。

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好自我定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彰显自身的价值。要求教师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并对区域活动具有正确的认识,保证指导行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特别是在此幼儿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幼儿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角色,更多的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严谨参照幼儿改革的要求,将以往的说教与全面控制转变为隐性指导、间接干预。在实践教学环节,部分教师未能适应这样的转变趋势,很多时候认为这样的教学理念会导致幼儿在参与活动时过于放纵自我,对幼儿的成长及发展没有帮助,但是,这样的思维无疑是陈旧的,同时也难以体现区域活动的价值。因此,教师必须扮演伙伴与活动引导者两个角色,通过间接的指导,促使区域活动正常开展,同时有助于营造愉悦的氛围,逐步锻炼幼儿的独立性,使之更具集体意识,同时增强其自信心,拓展其知识范围,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始终肩负指导者与教育者的职责,并对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提供方向指导,体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通过有目的性的指导对幼儿产生正面且积极的影响,逐步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4-6]。

譬如,教师可结合大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发展特点,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行制定区域规划。在组织以"社会敬老"为主题的区域活动时,教师就应在活动开展前做好设计与规划,而其中的重点目标为"能协商或进行活动自主规划",比如,某些幼儿建议为社会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也有幼儿建议为老人表演节目……而后教师需要结合建议的可行性针对性的落实方案,要求幼儿在实践中将规划中的内容落实到实处,在活动践行完毕后,再针对游活动的实践情况予以记录,做好游戏后的区域记录,这样的区域活动的开展方式有助于培养的大局意识,并使之更具参与积极性,在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幼儿的学习经验,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区域活动高效开展,最终达到更佳的活动组织效果。

(二)立足于幼儿发展,提升教师区域活动的指导能力

在组织大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若想最大程度的保证活动的开展效果,就应当切实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尤其是需要提升教师制定区域活动目标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活动开展前,首先结合幼儿的个体发展趋势及幼儿的成长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活动目标,并引导幼儿参与到活动中,进而为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方向指引。大班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观察,并对幼儿实施有效指导,避免出现幼儿之间互相干预的现象,而是要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介入指导,通过细致而全面的观察明确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及活动意义,帮助幼儿做出理性而正确的判断,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根据观察的结果作出有效调整,这就无疑要求教师具有信息整合能力以及结果的评判力,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成长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案,进而为幼儿的活动参与奠定基础。

(三)探索区域活动预设目标与实践操作有效联结的途径

在教师提高区域活动目标制定能力后,还需帮助幼儿制定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还需制定针对性的区域活动开展方案,教师需要根据所制定的活动开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开展内容,使得目标与内容两者有效衔接,并紧扣活动主题,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具方向指导,避免出现方向上的偏颇。

建议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安排最为适宜的内容,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年龄特征,确定最为适宜的区域活动主题,并针对性的布置主题方案,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潜在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使得所确定的区域活动目标以及活动内容满足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设置活动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将粗浅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帮助幼儿掌握简单的近,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其参与的欲望。

而后,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实施隐蔽的指导。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将会不断的进行自我探索,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编导者与组织者。基于这一情况,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实施隐蔽性的指导。大部分幼儿在参与活动时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某一具体的目标,不希望他人过分的干预。所以,教师应当给予幼儿的这一特点,引导幼儿大胆操作,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展示自身的才能与创造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实施引导的过程中,要运用相对隐晦的词语,比如"老师遇到了难题,哪位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这个该怎么处理?"类似的引导语有助于把握区域活动的节奏,活跃活动气氛,并一定程度的增强幼儿的实践力、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力。

本文系福建省南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2018年度课题"解决教师区域活动"无目标"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NG1352-143)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蒙丽媛.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7,15(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