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胃脘痛十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针灸治疗胃脘痛十法

何守华

何守华(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猴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2069)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7-0127-02

【关键词】胃脘痛针灸治疗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在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功能症等多种疾病中皆可见到,属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病多和素体不足,饮食劳倦及情绪变化有关。针灸对于本病急性治法后徐徐图之,方能取得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来对于此病的认识与体会,总结出胃脘痛治疗十法,以此为治疗准则,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理气通降法

1.1适应症:胃脘胀痛,时轻时重,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胸闷痰塞或伴腹胀,其中夹食夹湿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多因饮食所伤,胃气阻滞引起。

1.2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列缺。

1.3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二穴合之,能和胃畅中,为胃病之常用;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冲脉,同疏胃心胸气机;再配通任脉宣肺气之列缺,使并降调,气机畅,则诸症俱消。

2温阳散寒法

2.1适应症:胃痛暴起,痛势较剧,畏寒喜暖及热饮,手足冷,大便或溏或软,苔白脉沉迟或沉弦,此型患者多有素中不足之象,稍有不慎,则易于受寒导致此症。

2.2取穴:内关,梁丘,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脾俞,足三里。

2.3方义:内关为心包络穴,安神止痛效佳,合以胃郄梁丘,胃募中脘,共奏救急定痛之功,痛止后,当徐图之。神阙关元气海,脾俞足三里,皆为扶助中焦阳气之穴,每次取二三穴,加以灸疗,可健脾胃,扶阳气,以臻全功。

3清热泻火法

3.1适应症: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喜冷食,口干苦或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其因食滞或气滞或肝火并之而致。

3.2取穴:巨阙,上脘,内庭,曲池,足三里,支沟,天枢,行间。

3.3方义:《脉经》:“关脉数,客热……针巨阙,上脘”,此属近部取穴;曲池足三里为手足阳明经合穴,配以足阳明荥穴内庭,直泻胃热;支沟配大肠募穴天枢,共同调理三焦肠腑,给邪火以出路;行间为肝经荥火穴,可泻肝热。

4消食导滞法

4.1适应症:胃脘胀痛,嗳腐酸臭,厌恶饮食或恶心呕吐,吐后痛减,腹满拒按,大便腐秽不畅,舌苔厚浊,脉弦滑。

4.2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气海,承满,梁门,天枢,建里。

4.3方义:中脘足三里建里三穴相合,以助脾胃运化,消食化积;内关气海,调理中焦气机的升降;承满梁门天枢,逐秽通腑。

5化痰和中法

5.1适应症:胃脘痞胀疼痛,不思饮食,头晕目眩,身重倦怠,口中粘腻或呕出涎沫,舌苔白腻,脉滑。

5.2取穴:脾俞,胃俞,肺俞,章门,中脘,足三里,膻中,丰隆。

5.3方义:脾为生痰之源,故取脾俞胃俞,加以章门中脘,俞募相配及胃经下合足三里,健运脾胃以消痰;取肺俞及气会膻中共宣上焦气化,气顺则痰易化;丰隆为化痰验穴。

6清利湿热法

6.1适应症:胃脘堵闷疼痛,口苦口粘,头身重着,饮食呆滞,肛门灼热,大便不爽,苔黄腻,脉象滑数,此症多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焦升降失职,兼及肝胆疏泄失常,以致湿热蕴结中焦所致。

6.2取穴:脾俞,阴陵泉,公孙,胆俞,阳陵泉,丘墟,中脘,足三里。

6.3方义:脾俞与合穴阴陵泉接洽络穴公孙,刺之可健脾渗湿,调整中焦水谷运化;胆俞与之合穴阳陵泉接洽原穴丘墟,条达气机,祛除邪热;再合以中脘足三里,使中焦升降调,气机畅,湿热之邪则化。

7疏木调中法

7.1适应症:本法临床应用应详辨之,因木分肝胆,土有脾胃,病变脏腑不同,则取穴亦有所变,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但总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胃脘胀痛多牵及胁肋,脉多带弦象。

7.2取穴:肝俞,期门,合谷,太冲,脾俞,章门,公孙,太白,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胆俞,日月,阳陵泉,丘墟。

7.3方义:肝俞期门俞募相配及合谷太冲开四关疏肝理气;脾俞章门俞募相配及公孙太白以补脾土;胃俞中脘俞募相配加之足三里内关以和胃气;胆俞日月俞募相配,加以丘墟阳陵泉以利胆机。临床应用视不同脏腑病变,而取相应的穴位。

8行气活血法

8.1适应症:胃脘痛有定处,状若针刺且拒按,夜间痛甚,或见出血,舌质多黯或见瘀斑,脉象细涩,凡久病者皆可配用之。

8.2取穴:肝俞,膈俞,胃俞,期门,中脘,内关,血海。

8.3方义:肝俞期门与胃俞中脘,皆为俞募相配,以以调本脏之气血;膈俞血海皆为调血之要穴;内关既可调气亦可活血,更能定痛,故合用之。并可与膈俞,肝俞,胃俞等穴处叩刺拔罐,更助气血之运行。

9养阴濡润法

9.1适应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不纳。或嘈杂易饥,口干舌燥,形体消瘦,大便干,舌体瘦,质红少津,舌苔花剥或苔少,脉象沉细数。

9.2取穴:脾俞,胃俞,章门,中脘,公孙,三阴交,幽门,解溪。

9.3方义:脾俞章门,胃俞中脘俞募相配,以养本脏;公孙通于冲脉,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现穴合之,可助阴液之生化;幽门,肾经穴,近胃,可补阴液;解溪,胃经经火穴,泻胃热,治善饥不食。

10健运脾胃法

10.1适应症:脘痛绵绵,休息或得温稍缓,喜揉按,脘痞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迟。

10.2取穴:脾俞,胃俞,手三里,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阴陵泉,太白。

10.3方义:脾俞,胃俞,合以气海关元,灸之,可健脾和胃,补中气之不足;手三里,足三里,中脘,疏调阳明胃气,加之阴陵泉太白补脾渗湿,共奏厚土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