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英(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卫生学校湖北咸宁4371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7-0046-01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上升,瘢痕子宫育龄妇女也相应增多,一旦避孕失败,则会带来高危人工流产的问题。尤其是中期妊娠引产面临着较大危险。我院从2005年6月~2009年6月对住院的280例瘢痕子宫10~20周妊娠的孕妇应用口服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接收自愿要求终止13~20周妊娠、合并瘢痕子宫患者280例,年龄25~36岁,孕周13~20周。本次妊娠距剖宫产时间<1年者90例,1~2年者120例,>2年者70例。无剖宫产后不良病史,如发热、感染。配对选择同期非疤痕子宫妊娠13~20周终止妊娠者280例作为对照,两组孕妇平均年龄、孕产次、孕周无明显差异。引产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小板、凝血4项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术前均行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单活胎,均与孕周相符合。观察组子宫切口愈合良好且胎盘未在子宫切口处附着。
1.2方法于第1天晚7点,第2天早7点、晚7点各空腹口服米非司酮50mg,服药后禁食水2h,第3日上午8时空腹顿服米索前列醇600μg。若服米索前列醇4h后无阴道出血或宫缩痛或服药后30min内呕吐者,改用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
1.3观察项目①流产效果;②妊娠物排出时间(从规律宫缩至妊娠物排出);③阴道出血量:采用称重法计量出血量;④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
1.4流产效果判定口服米非司酮24小时内妊娠物完全排出者为完全流产;口服米非司酮24小时内妊娠物未完全排出者不论阴道有无流血均为流产失败,需行钳刮术或静滴缩宫素加强宫缩促妊娠物排出。
1.1一般资料2006年6月-2007年6月本站收治剖宫产术后妊娠12~16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96例,本次妊娠距剖宫产时间≤1年43例,>1年53例,有一次剖宫产史91例,2次剖宫产史5例,配对选择同期非疤痕子宫妊娠12~16周终止妊娠者96例作为对照,两组孕妇平均年龄、孕产次、孕周无明显差异。
1.7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流产效果观察组完全流产263例(93.9%),对照组完全流产266例(95.0%)。两组流产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
2.2妊娠物排出时间及阴道出血量两组妊娠物排出时间和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P>0.05)。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观察组有5例,对照组有2例。
2.3副作用观察组恶心3例,对照组恶心4例。出现恶心表现者服药前即有不同程度的恶心等早孕反应。
3讨论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新型抗孕酮药物,通过与孕酮受体结合而阻断孕酮的活性,引起蜕膜细胞坏死和绒毛受损,从而导致子宫出血和体内HCG下降,继发黄体溶解,引起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增加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使子宫对前列腺素敏感而易于诱发宫缩;作用到子宫使其胶原纤维分解加速,促进宫颈软化扩张。米索前列醇对早孕和中孕者有良好的促宫颈成熟及扩张宫颈作用,且对各期妊娠子宫均有收缩作用。本文结果显示:瘢痕子宫行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率93.9%,与非瘢痕子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即使流产失败,因服药后孕囊、胎盘胎膜易与瘢痕子宫壁剥离,宫颈软化、扩张,再行吸宫术不需要扩张宫颈,减少了受术者的痛苦,避免了因扩张宫颈而导致人流综合征的发生,以及因宫颈扩张困难反复吸引导致的子宫破裂穿孔。对于瘢痕子宫早孕药流,术前要B超确定胎囊位置,排除孕囊在子宫切口处种植,以避免药流失败,甚至大出血危及生命。对于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妊娠物未排出者,应及时行清宫术或钳夹术。不宜盲目等待,以避免引起失血过多或因等待时间过长引起组织粘连、机化造成刮宫困难,增加宫内感染机会,所以对阴道出血多者,宜及时清宫,此时宫颈软化、宫口开大、妊娠物与子宫壁粘连疏松,有的已经剥脱,无需扩张宫颈,易于操作。对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明显者,服药后常加重这些反应,且呕吐会影响药物吸收降低疗效,妊娠剧吐者,一般不选用药物流产,宜在B超监视下行人工流产术。本组结果显示: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行药物流产,流产成功率、妊娠物排出时间及阴道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但瘢痕子宫组其流产成功率偏低,妊娠物排出时间相对延长,出血量相对增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子宫下段内瘢痕阻碍妊娠物排出,影响子宫收缩所致。据文献报道,1%~4%的药物流产发生大出血,需急诊清宫。故对妊娠合并瘢痕子宫者,服用米索前列醇必须在具有急救措施及输血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监护,从而提高瘢痕子宫药物流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廖爱华.米非司酮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1994,10(1):15.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