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探讨

周婉玲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起着重要地作用,还起到环境保护,蓄水防洪,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做好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本文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湿地水体景观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景观;水体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习总书记,在2014年针对于城市排水防涝水问题提出的政策,同时此理论的落实,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城市雨涝调蓄能力,同时此理论的实践,在技术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进步,尤其是在城市湿地水体景观设计中,为其城市建设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该理论是值得推广和完善的。

一、“海绵城市”概述

1.“海绵城市”的提出

基于海绵城市角度景观设计,是借助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加强对于城市降雨的收集、储存、渗透以及净化,降低洪涝灾害影响,加强生态环境、生物的保护;然后对其城市建设,进行了统筹的规划,制止了以往的盲目的城市规划,促进其集中开发的实现,同时自然环境的重视,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实现了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景观设计,有效地避免和改善了以往以排为主的设施利用,降低了城市生态压力,以及开发建设的成本。

2.“海绵城市”的特点

海绵城市,是指将其城市,比喻是海绵一样,吸收、储存、渗透、净化城市降雨,并对水循环进行补充、调节;在缺水干旱时,加以补充和利用,充分的发挥城市水的作用。其水分特性,吸水、持水、释水;力学特性,压缩、回弹、恢复。

3.“海绵城市”在国内外的应用

德国是最早采取政府管制制度,对其城市雨水进行管制的国家,并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了水资源保护,以及综合利用等;并积极地采取、推广屋面雨水集蓄系统,以及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实现了排污量的控制,与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最早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是在2004年的深圳引入,通过技术交流、相关指导规范的编制、低冲击开发示范区构建等手段,使其海绵城市建设方式、规划设计目标,以及推广的着力点逐渐的明确,使其园林景观设计逐渐的优化。

4.“海绵城市”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发展趋势

我国在此方面的最新研究,是将绿色基础设施,结合蓝色基础设施,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活氛围;海绵城市的设计,依赖现代化感应设备,以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设计规划,环境监测类公司,也将逐渐从监测业务,切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同时它也逐渐会融合到城市建设的各个行业领域,自身也会长期稳定的有序发展。

二、“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应用

1.某湿地公园项目总体规划概况

某城市湿地公园,为了使其雨洪径流,以及周围自来水净化等得到有效的管理,对此修建了湿地公园,加上亲水休闲设施、人行栈道、休息场所、维护绿地,对其荒野进行实质性的规划,使其城市公园,映入更多的游客。但是此地的水源被节流,所以环境非常的恶劣,导致雨洪问题严重,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公共绿地的渴望逐渐地增加。

2.基于“海绵城市”规划理念的水系统设计

(1)水循环系统规划

图1良性水循环体系

要充分的考虑其外部循环系统,以及水体内部循环,首先,针对于护坡,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当水位增加时,可以采取生态过滤系统,使其过滤后的水体,排放到江河中,同时也可以利用江河中的水体进行补充;其次,建立湿地中各个水体单元,与江河水连接的通道,使其汛期雨水流入到水道中,在底部利用具有一定渗水能力的土壤,使其两种循环体系得到有效的结合,为其湿地公园,带来更多的生机,如图1所示:

(2)水泡式水体单元规划

水泡式水体单元的建立,能够保证集水单位可以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当水位处于上涨趋势时,该单元是湿地景观;当其水位处于下降时,该单元是草甸绿地;且水体容器,自身具有一定的净化、过滤功能;首先在最基础土壤上,铺设一层砂石、鹅卵石,使其水生植物当做是护坡,进过水生植物、砂石层过滤后,进入到基层土壤中。

(3)水陆消涨区域规划

使其原有的土壤,当做是水、岸过渡区域。当其河岸边结构较为稳定时,降低其破坏程度,保证其原有的曲线形态;针对于结构不稳定的区域,采取固体材料像鹅卵石等,进行加固处理;除此之外,更要加强河流经的管理,避免其水土流失严重。

(4)效益分析

采取原有形态最大化的设计方式,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完全符合生态保护的政策,使其水资源实现合理的管制。

三、基于“海绵城市”规划理念的植物系统设计

1.植物的选择原则

根据保育、增补相结合的方式,使其原有的植物得以最大化的保留,因为其自身生长时间长,具有一定的生存适应能力,同时根据其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景观设计学等,常用的植物包括芦苇、香蒲等乔木、灌木、草类植物,具有一定的耐寒、根深、涵水、保水等的作用。

2.水生植物配置

无论是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的配置,都要根据去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进行的合理的选择,种类、颜色要相对适宜;水深的程度不同、土壤条件不同、季节不同、植物选择、配置栽种也不同;根据实际的需求、功能合理的选择苦草、大水芹等沉水植物;香蒲、满江红等挺水植物;木芙蓉、水松等滨水植物,可以选择池底砌筑栽植槽,或是容器养植,在移到水中的方式。

3.陆生植物配置

为了更好的满足其生态效应,主要的骨干树种包括,黑松、银杏、杨树、皂角、马尾松等;在周围进行大片密林、疏林带,群落结构像悬铃木、毛白杜鹃、沿阶草;或是广玉兰、白玉兰、山茶、阔叶麦冬等。

4.效益分析

大量采取本湿地的植物,使其成为了兼顾旱涝处理作用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为其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除此之外,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驻足,为其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基于“海绵城市”规划理念的建筑材料选择

1.材料选择的原则(体现渗透、生态、环保、节能)

建筑材料的选择,要按照指定的渗透性、生态性、环保性、节能性的原则,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高渗透性,避免以往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对于雨水等水系统的海绵效应。

2.建筑材料的选择

针对于绿地、广场等地,为了更好地实现雨水消纳和净化的能力,积极地使用透水路面,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透水路面结构示意图

3.硬质铺装材料的选择

常见的硬质铺装材料,包括透水沥青路面、水洗石、透水砖、碎石铺路、原木铺装等。

4.效益分析

采用高新科技铺装材料,较比以往花岗岩成本较低,效果美观、实用,与地面相互呼应,整体统一,且环保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的摩擦声,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湿地水体景观设计的分析,发现我国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虽然有效地提高了城市湿地的水利用效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同时也能看出,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仍处于摸索性前进的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于远燕.海绵城市理念在滨水空间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6(4):155-157.

[2]杜涛.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探索——以蓬安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装饰,2016(3):138-139.

[3]宋珊珊.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场地规划与雨水花园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4]苏荇霄.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深圳市口袋公园提升模式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5]魏冕.城市湿地公园水景规划设计探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