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屈海燕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小学屈海燕

【中图分类号】G523.3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84-02

有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

可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束缚,基本上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的自主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如何在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维吸引住、对这节新课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正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1、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心理学实验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这一新知的具体形象(画面,声音等),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农村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

2、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能够走进生活去体验数学的魅力。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在农村教学中要善于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1、问题要有现实性。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选问题的“新”、“奇”、“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不同年龄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兴趣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都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问题要有启发性。

学生在课间活动后,上课了坐在教室里还在想着课外的事,创设问题情境是尽力打破学生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的脑子积极主动地转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是发展学生进行直观思维、掌握探索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三、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1、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农村学生比较害羞胆小,不喜欢在很多人面前说话,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交流,因此缺乏合作经验,课堂上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这些因素极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情境、提供合作条件。

2、要多給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农村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过于短暂、走过场。有时合作交流从开始到结束只不过一两分钟的时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问题,合作探究成了点缀课堂教学的花瓶、“体现”课改精神的道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讨论,让学生在组内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体现合作学习的全员参与性。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由学会、会学而渐入佳境,真正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认真指导。

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宽容、欣赏,学会边听边思考发言是否完整和准确,如有疑问或补充,待发言完毕后,再请求发言。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四、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兼顾优等生的学习潜能的挖掘情况,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提高学习实效。

1、练习要具有趣味性。

课堂练习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功夫。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应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

2、练习要具有拓展性。

在课堂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可以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总之,教师只有用心去研究,提高对教学有效性的意识,采取适当的方法,深入到学习小组的探讨中去,了解学生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