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树心材腐朽的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3
/ 1

阔叶树心材腐朽的防治措施

张宪全

(黑龙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黑龙江尚志150600)

摘要:阔叶树心材腐朽在东北林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山杨、槭、柳、栎类等多种阔叶树种活立木,是针叶林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简述了阔叶树心材白色腐朽的发病症状及危害,并对其防控对策作了浅析。

关键词:阔叶树;心材腐朽;防治措施

1症状

主要特征是引起活立木树干心材蜂窝状白色腐朽,严重时还可以蔓延至活的边材。腐朽发生在活立木树干和干基的心材上。腐朽初期干基或干部心材变成淡褐色至暗褐色,后随着腐朽程度的加深逐渐褪为白色,并在其周围产生黑色线纹,最后朽材变白变软,不碎不裂,形成典型的海绵状白色腐朽。有时在腐朽的心材中沿着年轮生有大片菌膜。在大风雨天,常从腐朽部折断,露出白色松软的朽材。在横断面上可看到心材的腐朽区域和周围的变色区域。变色区有时呈现褐色杂斑,呈大理石状态。该腐朽常为隐蔽性的腐朽,不产生子实体,但有明显的腐朽节、破腹、火烧愈合痕等特征。腐朽到一定程度时,菌丝在腐朽节等伤痕处分化形成多为马蹄形的子实体。

2病原

由担子菌门担子菌纲伞菌亚纲刺革菌目刺革菌科木层孔菌属的火木层孔菌引起。子实体多年生,无柄,侧生于树干上,木质略带木栓质,质地坚硬,形状变异较大,常呈马蹄形,少数为扁平半圆形。菌盖灰色至暗黑色,幼体表面光滑,有细微绒毛,无龟裂;老熟体有龟裂,无毛,有同心环棱,无皮壳或有假皮壳;边缘钝圆,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颜色呈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硬,厚5mm左右,木栓质带木质,深咖啡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肉界限不明显,老管中填充白色菌丝等填充物;管口褐色至酱色,老熟后变灰褐色;管壁薄,管孔圆而小。担孢子卵形至球形,光滑,无色。

3发病规律

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林型、林龄和径阶、地位级等立地条件有密切关系。据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区天然阔叶山杨次生林的调查,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森林类型中腐朽率有很大的差异,如丘陵山杨林和阳坡山杨林的腐朽率在14.5%-23.7%;而坡地杨树林和沟谷杨树林腐朽率高达52.5%-63.9%。山杨从幼龄到成林均能发生心材白腐,在同一立地条件下腐朽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高,如山杨Ⅰ龄级腐朽率为13.3%,Ⅱ龄级腐朽率为24.5%,到Ⅲ龄级增高到44.6%,Ⅳ龄级高达60.1%。因为林龄与径阶呈正相关,所以在同一立地条件下腐朽率也随着径阶的增加而增高,如2-4径阶的山杨腐朽率为13%-19%,而8-12径阶的高达37-53%。地位级是反映林分立地条件的重要因,与腐朽关系密切,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分病害严重,腐朽率随地位级的下降而增高,如在Ⅰ地位级的山杨林腐朽率为28%,而在Ⅳ地位级的为54.4%。土壤类型与山杨腐朽有密切关系,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山杨心材腐朽率不同。原始型灰色森林土壤和淡灰色森林土壤腐朽率高达52.4-72.6%,而典型灰色森林土壤和暗灰色森林土壤腐朽率为22%-25%。在白浆土地带的山杨生长很差,腐朽也严重。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伤口越多,病害发生也就越重。损伤是导致山杨心材白腐的重要原因,凡树木有虫伤、破腹伤、死节、人为机械伤的,一般都发生腐朽,如有节伤和破腹伤的腐朽率达36%-66.7%,而无伤口的很少发生腐朽。阳坡比阴坡、山上腹和下腹比山中腹和丘陵地腐朽率高,但差别不大,疏密度与山杨腐朽有一定联系,密度过大或过小腐朽率都偏高,但差别不显著。腐朽发生在心材部,常分布在干基处4-5m高或更高处,呈圆锥形。腐朽蔓延的高度随林龄增大而增高,Ⅰ-Ⅱ龄级蔓延高度为0.8-1.4m,Ⅲ-Ⅳ龄级为2.3-2.7m。子实体常从断枝处长出。在桦树上常常生出一种不孕性子实体,形成一个瘤状物体,可以入药。

4防治措施

4.1清除病源

幼、中龄林内的子实体应尽早采收掩埋,防止传播与传染。适当进行卫生伐,除去病腐木、枯立木和倒木。。

4.2加强成林管理

成林后保持适当的疏密度,及时进行修枝、疏伐,使林间通风透光,增强树势,防止伤口和断枝的发生,人工修枝时避免伤到树皮,平干修枝不留短柱。

4.3合理确定采伐年龄

如果腐朽率高达30~40%,应有计划的进行皆伐。

参考文献

[1]袁嗣令.中国乔灌木病害.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周仲铭.林木病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杨旺.森林病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池玉杰.木材腐朽与木材腐朽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