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药品种较多,我们用云南昆明制药厂生产的一种新药—血塞通注射液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了双盲对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共90例,其中血塞通治疗组50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40例,疗效差异显著。
1临床资料
9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都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本组病人多在无任何诱困状态下缓慢起病,大多数血压偏高,绝大多数病人无头痛及呕吐,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在200毫米水柱以下,定位体征明显,CT检查密度低病灶区。随机分两组,用血塞通治疗50例(男性45例,女性5例),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40例(男性37例,女性3例)年龄42~75岁。
2方法
各病例用药前均详细计录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做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脑血流图、心电、头部CT等。观察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并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3治疗方法
血塞通每支100mg,每次300mg加入10%葡萄糖内静脉点滴,每天1次,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用6%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14天为疗程。
对临床症状及体征,每天观察记录一次,每一疗程结束后,复查化验室指标及心电、脑血流图。
疗效判定。痊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肌力提高到Ⅳ级以上,可行走;显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除,生活能自理,偏瘫明显恢复,肌力提高Ⅱ组以上;好转:神经系统症状大部分恢复,肌力提高I级、生活尚不能自理;无效:用药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4结果
4.1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血塞逋能够通过某种途径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治疗组中20例,用药前纤维蛋白原平均值321mg%(正常值200~400mg%)用药后下降至310mg%,对照组中20例,用药前平均值313mg%,用药后为315%略有升高,说明血塞通有降低纤维蛋白原作用,而低分子右旋糖酐则不能。
4.2血脂的变化血塞通有降脂作用。
4.3脑血流图的变化治疗组中20例用药前后测定脑血流变化,其中7例有好转,对照组中20例,6例有好转。
4.4患肢功能恢复。治疗组用药后一天,患肢开始逐步好转,最迟2周,平均4~5天。患肢功能恢复,或先上肢或先下肢,对照组恢复略迟于治疗组。
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及处理方法均未完全统一。血塞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组有效率为82%,优于对照组72.5%。对脑血栓后遗症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均好于对照组。
4.5作用机理缺血性脑血管病形成的因素过去认为与血管壁病变有关,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还与血流变学诸因素有密切关系。实验得知,血液中粘度高低与胆固醇等含量高低成正比。其粘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β脂蛋白、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血塞通注射液系三七皂甙制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七有增强机体功能,降低全血粘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本文治疗组病人用药后胆固醇、甘油三脂、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1),所以应用血塞通后,血液粘稠度下降,改善血液微循环,为抗凝溶栓的主要机理。治疗组用药前后对周围血象、尿常规、肝、肾功能进行观察,均无明显副作用,由于使用时间短,病例较少,尚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李鹧仙等.三七总皂甙对家免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20:109.
[2]施永德等.缺血性脑中风先兆预报和预防性治疗的初步探讨.中华医学杂志,1979;59:710.
[3]梁子均等.血液流变学及其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生理科学进展,1979;10:304.
[4]陈植和等.三七根、叶、花皂甙对麻醉犬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药学学报,1983;1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