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雯雯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通过对我国人类聚居环境学相关理论的发展演进的研究和预测,引入低碳理念和低碳人居建设,确定现阶段我国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展望未来聚居环境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低碳理念
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sofHuman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的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1。
1.我国人居理论与实践综述
从中国文化发展来看,儒家的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居住及其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格。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里面的篇章都是有关先民取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官宅活动的史实性记述,其宗旨与基本追求是“天人合一”,即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于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从20世纪初我国才开始进入了人居环境发展的新阶段,在经历了长期的闭关锁国后,形成东西方不同信息流的交互式发展。在建筑、规划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南京的首都规划、上海的里弄住宅建设等,都是那个年代中比较优秀的实践。自1949年起,不少苏联、东欧国家的规划、建设理论和原则被搬到中国来,并实际地应用于新社区建设和旧住区的改造中。例如,采用自给自足的小区概念,住宅区按严格计划建设成日常自给社区,布局接近工作单位等。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者走出国门,开始吸收西方的人居环境建设理论,首先在沿海建设了一批新型的现代化城市,推动了中国人居环境的发展。
国外先进的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中,以人为本、区域观念、自然观等城市建设理论逐步影响着我国城市建设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其中以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EKISTICS: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最为先进和突出。道氏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积极吸取道氏理论的精华,结合中国国情,开始构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这一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吴良镛的《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2(1987)、《广义建筑学》3(1989),以及宋家泰、崔功豪等编著的《城市总体规划》4(1985),此外郭治编著的《环境、文明、人》5(1985)也具备了如使用新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等人居环境学所倡导的新的观念。2001年吴良镛在长期的研究与对理论的反复加工提炼下,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并发表论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其间,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实践,出版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6(2002),并在同年出版了《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中英文版)》7(2002)。在我国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丰富的硕士、博士论文和大量的会议文献,以及涵盖面广泛的期刊论文。
1994年我国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十章即为“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继1994年在昆明召开“人聚环境与21世纪华夏建筑学术研讨会”后,1995年又主持了“人聚环境与建筑创作理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这个会议上,“人类聚居环境”作为学术术语在我国正式被提出。1996年“人居二”会议后,我国与联合国人居中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促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城市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设部从2000年起设“中国人居环境奖”。每年评选一次,表彰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村镇、组织和个人。
目前学术研究人才以建筑学为主,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也正日益介入人居环境研究。我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人居环境思想有深厚的东方文明作依托,况且我国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体系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体系,随着我国政府对人居环境事业的不懈追求,其理论及实践必将得到不断的完善。
2.低碳理念的引入和低碳建筑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全球升温,气候变化无常,臭氧层大面积破坏,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上升,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世界呼吁保护环境,中国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模式。在能源领域,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技术重点转向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更新能源上;在交通运输领域,研制燃料电池车或其它清洁能源车辆已成为各大汽车商技术开发能力的标志;在农业领域,无化肥、无农药和无毒害的生态农产品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业中,尽量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废水废弃物排放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房屋”已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建筑业的招牌。环境的破坏使得人居环境的质量和宜居性大幅降低,因此对人类聚居环境学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低碳人居成为人类聚居建设的目标。发展绿色建筑,营造生态社区,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世界人居环境发展的主旋律。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地球日网络(EarthdayNetwork)”发起“绿色一代(GREENGENERATION)”计划,倡导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模式转变。该计划呼吁公众维护三条核心原则:消除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无炭”的未来;承诺个人消费习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绿色经济”,通过为贫困人群创造“绿色岗位”使其脱贫,并将全球教育体系转变为环保型。
为促进人居建设进一步往可持续方向发展,提升人居水平和人居产业结构,并鉴于发展低碳人居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人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要求。低碳人居是通过应用绿色建筑科技手段,实现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安全、经济等住宅功能,提升住宅产品的人性化指标的人居环境。我们应该共同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以应对资源和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全球变暖等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就意味着生态。坚持生态标准原则就是以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为主题。降低碳排放量,减轻温室效应,减少资源和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全球变暖等带来的威胁。通过绿色节能建筑和其他的技术方法,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低碳节能建筑最重要是在材料上有突破,包括将来的屋顶技术、屋面技术、涂料技术,都要产生新的突破才能支撑低碳经济。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技术的发展,配合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构建低碳的生态园林城市,使得低碳人居成为可能。发展低碳人居的建设是我们人居环境建设向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的一个重要途径。
3.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展望
从低碳理念引入中国以来,这股热潮在我国风行,各省市都在倡导低碳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然而我们要理智的认识到我国的低碳产业刚刚起步,这种热情值得鼓励,但要名副其实很难。低碳城市的理念能被广泛接受,本身就很不容易。所以低碳生活在我国这种前景是美好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也是我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中国并不缺乏环保节能的住宅体系,但已有的体系因其定位高端而显得“曲高和寡”,难以大面积推广。现今我国低碳人居环境有些名不副实,一些所谓的低碳社区或者绿色建筑,从专业角度实际考察的话,很少能进入真正的评估体系。国际上也有很多所谓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没有达到原来预测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一些房企倡导低碳人居,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但低碳人居绝不仅仅是节约点水和电。事实上,我国的低碳人居刚刚起步。现在提倡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人居,因为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消耗了地球上大量化石能源,占了二氧化碳总排量一半以上,且现代建筑使用寿命只有几十年,建筑垃圾难以风化。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人居浪费为世界之最。根据建设部的标准,内地建筑寿命为50年,实际上许多建筑十几二十年就成了建筑垃圾,有的甚至刚建好几年就拆掉了。提倡低碳人居,就应当从建筑使用寿命开始,真正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
人居环境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人居环境建设明确要求城市做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供应、确保居民获得较好服务的同时,强调了对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地球是人类聚居的家园,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衣、食、住、行,是人之所需。栖居之所,是生存的核心要素。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对居住的需求不仅仅是安全感与稳定感,同时还要让人感到舒适和温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生态居所是人心所向。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和追求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往往把生态、人文、绿色、健康作为宜居环境的首要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应当成为每个公民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建立绿色低碳住宅,构建低碳的生态园林城市,是人类聚居环境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发展低碳住宅,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低碳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
[4]宋家泰,崔功豪.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郭治.环境、文明、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
[6]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吴良镛.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中英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姓名:段雯雯籍贯:河北邢台专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专业2009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