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4
摘要:本文以武汉医疗救治中心设计为例,探索传染病医院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传染病医院病房楼的设计方法与特殊处理方法。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病房楼;以人为本;医患分流;洁污分区
一、工程概况
为了建立起抗击与防治传染病等的有效防治体系,构筑与完善各项防治机构,并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市政府确定了兴建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该中心建成后成为一所处于华中地区先进水平,集临床、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同时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按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了所形成的医疗卫生资源,对医疗救治中心周边地区的居民进行综合医疗服务。
中心建于武汉市东西湖金银潭开发区内,规划用地15.48公顷,建设规模为近期600床位,总建筑面积约48000平方米,远期将发展到800床位。整个中心分为一、二期工程,一期工程由门诊医技综合楼、病房楼、行政办公楼、能源中心、营养食堂、职工餐厅、中心消毒供应室、洗衣房、水泵房、太平间、解剖室、污水处理站、车辆洗消站组成;二期工程由综合病房楼、学术中心综合楼、其他病房楼、烈性传染病病房楼、值班公寓、制剂室组成。其中一期工程的病房楼包括消化道病房楼和呼吸道病房楼和手术室三部分,并环抱门诊医技综合楼呈弧形对称布置,成为武汉医疗救治中心的形象主体。整个中心的大部分高精尖设备和无菌手术室也都集中在病房楼内,是全院为患者治疗的心脏。
二、规划原则
1.功能分区
整个中心的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简洁明了的流程,尽可能缩短病人就诊线路,避免交叉感染的各功能部位的布置。建筑布置以柔顺的曲线构成主住院楼和门诊医技综合楼,形成了整个武汉医疗救治中心的标志,在给人们可识别的同时,给患者以亲切感和信赖感。
针对武汉医疗救治中心的特定性质,总体布置首先考虑的是明晰的功能分区,各功能严格按污染、半污染、清洁三区分开设置。考虑到武汉市常年主导风向,清洁区尽量设在用地的北面,污染区尽量设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清洁区设有行政办公楼、医护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值班公寓、职工食堂等生活设施;制剂室、中心药房、能源中心、病人营养食堂、中心供氧站等后勤保障设施;在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为半污染区,其中设有洗衣房、中心消毒供应室;污染区安排有门诊医技综合楼、消化道病房大楼、呼吸道病房大楼、烈性传染病病房楼空气吸引机房、病理解剖室及太平间、污水处理站、医疗废物收集站等医疗及辅助设施。其中病理解剖、太平间、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垃圾收集设在用地下风向的最尽端。
考虑到武汉医疗救治中心的发展以及能够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结合现有功能分区,用地中还预留了发展用地以及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搭建临时病房的用地。
2.运行流程
医院设计中人流、物流的组织至关重要,总平面设计在功能分区进行明确划分的基础上,对病人的诊疗流程,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食物、药品、废弃物的收集、污水的收集处理均作了详细的分析,尽量做到各行其道,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尤其在保障医护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卫生安全上,通过专用通道、隔离区、缓冲区过滤等手段作了充分考虑,同时,在保障医疗流程的便捷性及合理性,使医护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处理现场。
住院部根据所收治的病种,按建筑物分为消化道病区、呼吸道病区,远期还有烈性传染病区、滋病区、其他病区,各病区均独立设置有病人出入口、医护人员出入口、污物出口,避免不同病区患者间的交叉感染、污物对人体的感染,同时保证医护人员的卫生安全。
食品、药品等各类清洁物品的供应,通过工作人员专用通道或物流系统运送,医疗废弃物在各病区、医技及门诊等部分收入专用密闭容器后运送至收集中心,通过流线的安排可杜绝洁、污物的交叉。
3.交通组织
中心对外联系结合各功能分区,分别在用地周边对城市道路设有六个开口。考虑到与市区联系的便捷性,病人出入口按门诊及住院部分别设在用地的东边及南边,此两条道路均能快速地接入外环线,为病人提供快速便捷的通道。考虑到本中心是医治以传染病为主的医院,总平面布置中对医护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出入口进行了单独设置,分别设在马池路及金银潭大道,其中马池路上的出入口可作为行政办公楼的专用对外联系口。在用地的西边结合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别设有后勤供应入口和污物、尸体出口,在管理上这两个口平时常闭,根据使用需要或紧急情况时开启。
三、病房楼的平面设计
呼吸道、消化道病房楼和手术部是医疗救治中心一期工程的重点项目,手术部作为呼吸道、消化道病房楼的连接体,既能满足医疗流程,又便于联系。
病房楼的建筑面积为22154m2,根据武汉市卫生局要求并按不同传染病类型,分为呼吸道、消化道两个独立建筑,二期还将设置烈性病房楼。其划分的目的是充分考虑平战结合的要求并吸取2003年SARS期间的经验教训,在划分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基础上,另外设置烈性传染病病房楼可将类似SARS的传染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有利于根据不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封闭隔离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整个医院在正常情况下的运行。
病房楼的设计与综合医院不同的是以防止空气污染为根本目的,该病房楼的设计在满足节能和安全性的条件下强调了高效、明确、有序的功能组合和简洁不交叉的交通流线原则。
1)洁污分区、医患分流的原则
呼吸道、消化道病房楼分为两个单栋建筑,分别有7层,呼吸道病房楼顶层为ICU重症单元。各栋楼的平面布置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病人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进行划分。清洁区设置医护办公室、值班室、示教室;半污染区设置护士站、治疗室及护理单元内医护人员工作走廊;污染区设置病人走廊、病房、污物间等。
病区在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设置了第一缓冲区,在半污染区工作走廊与病房之间还设有缓冲间。病人与医护人员进出病房楼分别使用不同的出入口及垂直交通,在医务人员进出护理单元工作区域的出入口处,医护人员进出污染区必须通过强制通过室进行沐浴、更衣。每两间病房有工作人员的进出前室(内设洗手设施),特别在传染性强的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房采用了互锁双重门,病房靠内走廊一侧的墙上也设置了双重传递窗和观察窗。
分区概念,除了根据不同的医疗功能需要分区之外,其另外的一个含义就是,一定要把病人区和医生区分开。医生要有一个独立区,包括医生的工作入口、工作室和休息室等。这样的措施对保证医院安全,最大程度地避免交叉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整个病房区采取的是中心护理走道式模式——内外三条平行走廊。其中两条外廊为探视廊或病人活动区域,中廊为医务人员专用通道。气压为中间高两侧低,以防病房空气污染中心走道,优点是布局紧凑,各部分用房均有良好的采光通风。
2)护理单元的功能分区原则
呼吸道及消化道病房按每40床设置护理单元,根据市卫生局要求,病房分为4人间及2人间,每护理单元在靠近护士站处还设置有重症监护病房。
病房楼中最主要部分——护理单元的好坏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效率。从南丁格尔式的大病房模式至今,护理单元已逐渐演变成两种主要平面形式:单廊式和复廊式。单廊式具有通风采光好、造价相对低廉的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医患共用一条走廊,互相干扰,不利于病人治疗和医护人员工作。复廊式具有护理半径短、医患分区、互不干扰的优点,但最大缺点是黑房间多、耗能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而呼吸道及消化道病房楼的护理单元则兼顾单廊和复廊的优点,这种模式以护士站为中心,周边设置治疗、换药、抢救、医生办公、更衣、值班、库房等医护用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医护工作区。
对于呼吸道病房区域来说,通过正负压来控制气流流动方向是控制呼吸系统传染疾病感染的最佳途径。设计对每个护理单元中已污染的空气采取消毒和过滤措施,其排放方式和位置经过周密考虑。通过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效果,是靠单纯地开窗换气所不能比拟的。完备的医院工程技术措施无疑意味着造价的提高。但是,非典危机给我们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承担着救治生命和保障社会职能的医院建筑来说,完备的技术措施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在关键时刻,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一般的物质观无法衡量的
3)以患者为中心原则
每间病房均带有卫生间,病床头设有氧气、吸引、呼叫、及照明设施。病床边考虑能够放置移动X光机、呼吸机等设备的空间。
病房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病人的特殊心理及生理需求,以体现对传染病人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尊重。病房除了有良好的通风与采光外,还使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也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景致;病房内配置了可视对讲系统,方便与亲朋好友的沟通与联系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消除病人的孤独与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四、病房楼的造型设计
医疗建筑的形象宜平和自然,病房楼的建筑造型从总体入手,采用简洁的弧形形体组合,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与其他建筑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武汉医疗救治中心的整体环境。
病房楼整个立面没有任何繁琐的装饰,注重大体面的分格,在统一中求变化,追求建筑的整体美感,体现了医院建筑文化功能的个性。建筑严格控制了体量的大小及比例尺度,试图通过细部的设计、明快的色彩及平滑的外墙肌理拉近与人们的距离,而通长窗台板的设计,使建筑形象更为丰富、更加细腻,给患者以温馨亲切的感觉。
五、结语
整个设计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满足各项医疗功能要求以及医疗工艺流程的前提下,追求医疗建筑的高情感和人情味,打破传统医院只进行单一医疗活动的概念,试图通过研究病人、医护人员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感受和需求,营造一个充分满足医疗救治和精神需求的整体医疗环境。并以合理的医疗功能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创作,在建筑设计创作中以新的技术手段充实医疗功能,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