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

田瑞红1王洪建2

田瑞红1王洪建2

(1濮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河南濮阳457000)

(2濮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目的:对大剂量常规输血与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上的运用情况加以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015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8例需大剂量输血治疗者作为观察的对象,按就诊单双数顺序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别予以去白细胞输血、常规输血。对2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GOT、DB、LDH、CO2)变化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输血后3d的CO2、DB、LDH、GOT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6%)低于参照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剂量输血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效果明显,且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关键词】常规输血;去白细胞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69-02

在临床上,大剂量输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一般用于大出血后的治疗。在输血时,一般是采取常规输血法,但极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继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临床上开始提出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法[1]。现为了解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治疗中的运用效果,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39例需大剂量输血患者予以去白细胞输血,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4月至20015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8例需大剂量输血治疗者作为观察的对象,按就诊单双数顺序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区间18~66岁,平均年龄为(35.4±2.6)岁;科室:18例血液科,10例消化科,例妇产科,3例其他科室。参照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区间20~67岁,平均年龄为(35.8±2.2)岁;科室:16例血液科,11例消化科,例妇产科,2例其他科室。2组患者在临床基础性资料(如性别、年龄、科室等)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参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治疗,而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治疗,而去白细胞标准为:采用白细胞过滤器FTS-RC-201/202血库型,依据有关标准,过滤掉血液内的白细胞,确保血液内白细胞去除率达到99.7%[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后3d的CO2(二氧化碳)、DB(直接胆红素)、LDH(乳酸脱氢酶)、GO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进行检测与观察,同时观察其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不良反应包含三种,分别是(1)发热:输血后的体温比输血前高1℃以上,且带有寒战、恶寒等症状;(2)过敏:全身性/局部性的皮疹,在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可消失;(3)其它:各种全身性症状,比如骨痛、过敏性休克,在进行相应的辅助性检查,以了解其症状的发生是否和输血有关联[3]。符合上述中的任何一项,继而确定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输血前后的各指标情况分析:详见下表1所示,由表可知:输血前,两组患者的CO2、DB、LDH、GOT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输血后3d的CO2、DB、LDH、GOT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6%)低于参照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实验组中仅1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2.6%(1/39);参照组中有6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15.4%(6/39)。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经本次研究发现,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输血后的各指标(CO2、DB、LDH、GOT)均低于参照组,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即2.6%vs%15.4%。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与血液内的白细胞成分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白细胞可以经由消化、吞噬,进而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发挥预防保护,抵制微生物或细菌的功效。但是,白细胞在离开人体后的24h,其功能将随之消失,若在输血的过程中,将已经失去功能的白细胞输入人体内,则极易引起不良反应[4]。另外,实验组患者的各指标之所以低于参照组,是因为血液在保存前,其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质量比悬浮红细胞高,其中所包含的游离红蛋白并不高,因此导致其输血后的DB等指标均比较低[5];此外,参照组患者在完成输血后,其CO2会有所上升,但实验组输血后其CO2相对较为平稳,所以两相比较,参照组的CO2水平较高。

综上所述,对大剂量输血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效果明显,且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秦广荣.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2):259-260.

[2]李忠法.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9(15):195-196.

[3]薛育晓,赵春米.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0):90.

[4]李月琴,梁继文.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安全性与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3(24):173-174.

[5]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