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 2

高频超声在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李娜王晓庆董宁张蔚

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将诊断结果与健侧神经进行比较,分析高频超声在外周神经疾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结果:24例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中,高频超声检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正中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分别站41.67%、16.67%和16.67%;24例患者最终均得到确诊,超声下可见束状结构连续中断,近端形成神经瘤,外周神经肿胀粘连,显示神经增粗,束状结构回声界限模糊不清。卡压性损伤可见神经变细,内部呈低回声改变。患者中3例行保守治疗,占13.64%,19例行手术治疗(15例神经松解,4例神经修复),占86.36%。结论: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效果理想,能提高诊断符合率,评估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频超声;四肢外周神经损伤;诊断效果;价值

肢外周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患者发病后病情相对复杂,增加临床诊断难度。部分患者损伤后由于早期未得到有效的诊断,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文献报道显示[1]:将高频超声用于四肢外周神经损伤诊断中效果理想,能清晰的显示正常周围神经的走行、内部回声等,并且超声能准确地区分神经与其他软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但是该结论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为了探讨高频超声在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3例,女9例,年龄(5-74)岁,平均(36.41±4.68)岁。患者中,16例外伤,6例上肢感染,2例血管神经鞘内转移性淋巴结。入组患者均符合四肢外周神经损伤临床诊断标准,均经过手术及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本课题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同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1)仪器、设备。采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探头频率为4-13MHz(尺神经采用频率13M,坐骨神经采用4M),线阵探头,根据患者病灶位置、损伤原因实施相应诊断[2]。(2)检查方法。患者保持仰卧位、坐位姿势,根据人体对称性特点,采取健肢、患肢同一水平对比检查,沿着神经解剖走形上下反复探查,识别神经声像图及与周围肌腱、肌肉之间的关系,观察外周神经是否连续、神经外膜及周围组织是否存在异常回声,将正常神经与损伤神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损伤周围神经的声像特征,从而诊断损伤的类型、损伤大小[3]。(3)治疗。临床上对于确诊患者根据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给予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入组四肢外周神经损伤类型及构成比较

24例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中,高频超声检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正中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分别站41.67%、16.67%和16.67%,见表1。

2.2入组患者治疗预后情况比较

24例患者最终均得到确诊,超声下可见束状结构连续中断,近端形成神经瘤,外周神经肿胀粘连,显示神经增粗,束状结构回声界限模糊不清。卡压性损伤可见神经变细,内部呈低回声改变。患者中3例行保守治疗,占13.64%,19例行手术治疗(15例神经松解,4例神经修复),占86.36%。

3.讨论

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诊断难度较大,从而延误了患者最佳治疗。近年来,高频超声在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24例四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中,高频超声检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正中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分别站41.67%、16.67%和16.67%。由此看出: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类型较多,采用高频超声诊断能提高临床确诊率[4]。高频超声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该方法能清晰的显示周围神经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患者周围神经损伤原因及程度的评估,为患者早期、直观一级正确的辅助诊断等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信息。同时,高频超声使用时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强等优点,并不会对患者引起损伤,有助于提高患者诊断依从性。本研究中,24例患者最终均得到确诊,超声下可见束状结构连续中断,近端形成神经瘤,外周神经肿胀粘连,显示神经增粗,束状结构回声界限模糊不清。卡压性损伤可见神经变细,内部呈低回声改变。患者中3例行保守治疗,占13.64%,19例行手术治疗(15例神经松解,4例神经修复),占86.36%。由此看出:高频超声的使用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促进患者早期恢复[5]。但是,临床上对于单一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效果不理想者,则可以联合其他方法诊断,发挥不同诊断方法优势,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综上所述,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效果理想,能提高诊断符合率,评估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秋楠,冯蕾.高频超声对外周神经损伤一期缝合术后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2):129-133.

[2]高红伟,安荣泽,王兆杰.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146-148.

[3]梁进华.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微创医学,2014,9(4):524-525.

[4]孙倩,张聪建,李自力,等.高频超声在外周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2):178-179.

[5]张明强.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