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大附院儿童医院400014
摘要:本文对儿科注射护士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探讨引发儿科注射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提出预防儿科注射护士职业危害的措施方法。
Abstract:Thispaperofnursesinpediatricinjectionofoccupationalhazardswereanalyzed,andtheeffectofinitiatingfactorsintheoccupationalhazardsofnursesinthepediatricinjection,preventionofoccupationalhazardsofnursesinthepediatricinjectionmeasuresaresuggested.
关键词:儿科注射;护士;职业危害
Keywords:pediatricinjection;nurse;occupationharm.
职业危害主要是由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引发的危害,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途径有皮肤、血液或潜在感染性物质引发的无意识暴露,引发医护人员感染的可能性。儿科注射护士处于儿科护理的第一线,由于儿科门诊的特殊性以及注射护士的特殊性,儿科注射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本文结合儿科注射护士职业危害的文献资料,对儿科注射护士的职业危害进行综述研究,分析预防儿科注射护士职业危害的方式方法。
1儿科注射护士常见职业危害
1.1物理性职业危害
1.1.1针刺伤注射过程中针刺伤是引发护士职业危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关研究显示,全球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针刺伤等引发的血源性感染为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潜在性危害,健康医务人员80%-90%是由于针刺伤所致。谢婉花于2005年对247名儿科护士的针刺伤进行研究,其中针刺伤发生率远高于成人科室的针刺伤发生几率,穿刺后整理物品的留置针、注射器、头皮针针头等是引发针刺伤的主要因素[1]。儿童具有容易好动的特点,儿科注射过程中,儿童难以配合,因此在注射过程中、注射后的针头整理过程是引发针刺伤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是乙肝感染高发区,针刺伤容易引发血液感染,对护理人员安全产生潜在危害。
1.1.2负重伤儿科护理工作强度大,而且为了使患儿配合工作,常常需要护士抱着患儿,护士的肌肉骨骼容易发生损伤,引发负重伤。意大利的一项研究显示,儿科护士由于附中等引发的腰骶部疼痛、脊柱损伤等发生率高于成人科室,而且由于儿科注射科室的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因为长期站立导致的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也远高于一般人群。2012年张丽对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实习的100名护理实习生的研究显示,注射实习生的脊柱、膝盖、肩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2]。
1.2化学性职业危害
1.2.1化学消毒剂儿科注射护士每天都需要接触甲醛、过氧乙酸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对护士会产生影响,长期接触容易引发头痛、接触性鼻炎、哮喘等疾病,尤其对于孕期的护士影响更加严重。
1.2.2麻醉废气注射过程中的麻醉气体的扩散,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长期处于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孕期的护士可能会引发流产、胎儿畸形以及生育力降低等可能。
1.3生物性职业危害
经过呼吸道和血液等途径传播的生物性职业危害是引发注射护士职业危害的危重因素,注射护士接触到患儿的血液、体液等机会较多,容易产生生物性职业危害。我国是乙肝感染严重的国家,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最常见危险因素,除此外,还包括流感病毒感染、变异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儿科注射护士容易受到患儿的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危险因素的影响,护士的生物性职业潜在危害性较大[3]。
1.4社会、心理因素
儿科注射护士面临的工作符合大、心理压力大,而且儿科注射的工作特点,患儿家长的态度紧张,容易迁怒于儿科注射护士,导致儿科注射护士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构成了护理工作的应激因素。患儿容易发挥上能各种各样的意外,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超负荷。
2儿科注射护士职业危害产生原因
2.1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
儿科注射护士的配备不合理,对于我院而言,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儿科注射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护士缺编问题严重,导致注射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职业危害发生率也增大。我国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床护比例为1:0.4,但是当前儿科注射护士的人员不足,超负荷工作,患儿容易发生哭闹,都导致职业危害发生率偏高。护理人员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针刺风险、生物性暴露风险偏高。
2.2常规操作、应急处理欠规范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得到及时处理,能够减少职业危害的影响,美国CDC的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发生BIV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能够大大降低HIV的感染率。儿科注射护士发生针刺伤害、化学品污染危害,及时进行处理能够减少职业危害的伤害。但是当前儿科注射护士中的注射针头处理不规范、废旧针头的处理不够规范,但是针刺危害较大。
2.3教育培训中存在漏洞
儿科注射护士的培训中,过分强调护士的风险精神,对于工作相关的培训相对较多,而针对职业危害的培训不足,导致当前儿科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申桂云的研究显示,87.9%的护士认为防护知识培训不足,需要加强防护知识的教育。注射工作中存在着针刺伤、血液、体液接触的风险,加强培训能够提升护士的重视度,降低职业危害。除了职业危害的培训之外,化学性物质的教育不足,护士对于有危害的化学性物质的认知不足,医院尚未完全使用符合要求的敞口容器存放废弃物,导致职业危害风险增大。
3儿科注射护士的职业危害预防
3.1强化儿科注射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
对儿科注射的职业危害因素急性教育,加强护士的重视程度,严格规范工作要求,是减少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结合国内外儿科注射的职业安全教育,定期对护士进行职业培训与教育,全面推广标准预防措施,将职业安全作为护理工作中的常规工作,确保护士人身安全。除了做好职业安全教育之外,同时需要在工作中保护工作人员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建立儿科注射护士的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与预防接种。
3.2规范护理工作行为,正确掌握针刺伤处理流程
严格规范注射用器械的操作技术,针头使用后重新上套是引发针刺伤的常见原因,为了避免这类危害,应该尽可能单手操作。在输液、静脉输液失败时,禁制将污染针头悬挂于滴管上,应该立即更换新针头;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应该求助家长或欺压护理人员;采用弯盘传递注射用具,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严禁徒手掰安瓿;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收集锐器。当出现针刺伤等危害时,及时挤压伤口,采用流动水反复冲洗,然后应用2%碘酒+75%酒精消毒处理,包扎后进行相关抗体检测,做好健康记录。
3.3掌握戴手套指征,重视化疗药物的危害
根据标准预防的规定,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质时,均需要佩戴手套。除了戴手套之外,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戴手套管理,做好洗手处理。加强具有危害性的化学物质的教育,设置配置中心进行规范管理,溶解药物时应该规范操作,抽取药液排气后再拔针,减少药物污染。
3.4加强心理管理
工作时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愉快的心情、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最好培养一些个人兴趣和爱好。如感到工作压力过重时,应注意给自己选择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寻求可倾诉的对象,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工作之余多从事户外运动,正确处理好与病人、病人家属、同事和上级之间的关系。保持愉快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4结语
由于儿科注射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注射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包括针刺伤害、心理紧张、化学消毒剂危害等职业暴露风险,为了提升护理人员安全,需要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9-11
[2]张丽,马秀丽,韦焘.等,儿科护生职业危害现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9):151-153
[3]高瑞珍,赵海珍.手术室护士职业不安全因素的认知程度及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