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别培出忧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培优别培出忧来

李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广东广州511300

摘要:目前的问题在于,尖子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了。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老师要努力创造一种积极生活、乐观做人和努力学习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尖子生提升良好氛围

2013年的9月,我刚接手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不到一个星期,我就发现了班上的黄汉麟同学,思维灵活而且非常的特别,让我立刻喜欢上了他。

我决定进一步地引导他,充分发掘他在数学方面的潜力。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对他单独进行培优。果不其然,在辅导中他的思维确实如我先前预料的一样,非常特别。我抓住他的每一个闪光点,大加赞扬。这不仅提高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促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大部分课余时间我都看到他在研究数学问题。后来,我经常当着全班的面夸他,而且还奖给他一些奖品,他更加努力了。

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这一点在他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一天上数学课,一个同学举手发完言,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除了黄汉麟同学,其他同学都抱以羡慕的眼光。只见这时黄汉麟报以不屑的眼神,嘴里还念念叨叨,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这时我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妙,批评了他。这是我教他以来第一次批评他,而他却并没有因为批评有所收敛。

渐渐地,他的骄傲情绪开始滋生了。漠视班上的同学,甚至老师。学习上也开始没那么专心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和搞恶作剧,常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而他也非常喜欢这种哗众取宠的感觉。有一次课上,我实在忍不住,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含着泪水,一下子冲出了教室。没想到,我眼中的“尖子生”怎么就变成了这样,让我无法接受。我回家认真反思,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终于我找到了答案。

平时一贯的鼓励,久而久之,他们那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就潜滋暗长起来,从而心理素质出现偏差,容易形成冷漠、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我知道平时侧重于知识的辅导,却没有心理的辅导,养成了他这样的心理,我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所谓“心不正,则行不端”,只有先洗涤心灵,尖子生才能更健康地发展。

课后,我及时找他谈话,让他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并让他组织一个学习小组,让他当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难题,感受到集体意识和成功的喜悦,让尖子生与他人一道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让他们在人与人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同学的友谊和真情,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微薄,使尖子生愿意与同学交往,取长补短;有些尖子生自私自利,这又得从家长方面入手,这与从小的家教有关,老师应坚持与家长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鼓励尖子生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正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相信在他体验到快乐之余,应该有所改变,有所感悟。正视尖子生的心理问题后,老师要密切关注的就是尖子生的思想动态。尖子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同学的赞扬、敬慕,家庭、学校宠爱、呵护,这样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和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好了,而忽视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一旦尖子生产生这种认知,懒性思想就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老师这一鞭就得及时打下去,把还在云端上迷糊的尖子生拉下来。

尖子生总会遇到这种情况:每逢佳节,亲戚朋友相聚,总会夸他能干,夸他聪明,有的甚至以金钱作为成绩的奖励。久而久之,尖子生很容易膨胀自己,容易满足,慢慢变成一只不思进取的大肥猫。如果不加以警觉,一时沉浸于沾沾自喜中,这只肥猫真的就抓不住老鼠了。这种思想的作怪,是导致许多尖子生不“尖”的主要原因。

对于有肥猫状态的尖子生,老师要做到两点:1.适当地施加压力。中学生正处于他律到自律过渡的发展阶段,本身的自律性较差的尖子生应适当地施加压力,及时在他耳边敲起警钟。但要注意的是,施加压力因人而异,要把握度。2.让这类尖子生“忙”起来,多让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这样的做法不但能有效控制惰性思想的滋生,也能让尖子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尖子生的抗挫能力。由于尖子生一般都较为要强,心理承受能力低,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经不起挫折。如果尖子生一时被困难挫折困扰,老师不必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因为不经风雨,小树不会成长。老师应该帮助一下被风雨摧残的小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沉浸在失败情绪中的学生难以自拔,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健康成长。那么,老师指导学生行为,应做到刚柔并济。(1)点化法。应该让学生知道:除非你放弃,否则你永远不会被打败。(2)激将法。如果点化法收效不大的话,就得用激将法。当学生战胜困难后,老师应是第一个祝贺他的人。激将法有效之后,应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苦心。学生能站起来,是因为有老师的帮助。学生不胜感激之余,更会对老师产生一股由心底涌出的敬意!

尖子生有其学习成绩好、智力高、精力充沛等许多优势,但如不注意引导和全面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在后面的辅导中,我注意了这些情况后,慢慢地把他调整了过来,看着他一点一点的进步,心里别提多开心。培优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成长,否则培优很有可能培出忧来。

参考文献

[1]何立婴《心理健康的标准》。

[2]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朱智贤《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

[4]何立婴《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