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休克早期应用50例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休克早期应用50例体会

仲伟君

仲伟君(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江苏沭阳2236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休克早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100例腹腔实质脏器破裂患者,依据所采取扩容方法的差异,分为观察组(7.5%葡萄糖氯化钠组)和对照组(经典扩容组)各50例,分析各自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结果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休克早期的应用效果优于经典扩容,两组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休克早期,使用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对快速提升血压、降低心率、改善血液动力学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腹腔实质脏器破裂早期休克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因伴有腹腔实质脏器或大血管损伤,可因大出血而导致死亡,临床属严重创伤。由于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以及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创伤性休克,加上大量体液的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往往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使患者血压降低,并发微循环障碍[1]。及时补充血容量,治疗其病因和制止失血、失液是治疗此型休克的关键。尤其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发生大出血时,液体复苏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原则要求液体的电解质浓度与正常血浆相似;渗透压及渗透量与全血相似;且能以最少的液量达到最大的扩容和最佳的带氧。临床治疗中液体复苏使用的种类颇多,如何正确的诊断和及时合理的使用是挽救患者的关键,我院近年来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处于休克早期的患者使用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下面就此治疗措施的实施及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100例腹腔实质脏器破裂患者,其中观察组(7.5%葡萄糖氯化钠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0~58岁,平均39岁,包括闭合性损伤49例,开放性损伤1例,就诊距受伤时间最短15分钟,最长4个小时。对照组(经典扩容组)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8~60岁,平均39岁,包括闭合性损伤48例,开放性损伤2例,就诊距受伤时间最短10分钟,最长3个小时。所有患者均依据临床病史、X线检查,B型超声波、CT确诊、入院时损伤评分(ISS)均大于18分。两组从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型、I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疾病概述

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发生后患者有持续性腹痛、腹膜刺激征表现,出血时有皮肤粘膜苍白、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生的休克属创伤性休克,预后很大程度上与致伤物性质、损伤部位、失血程度、生理状况和伤后早期处理的好坏有关。是创伤救治中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1.3方法

1.3.1一般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及时给氧,纠正酸中毒,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以便快速大量输液,应用血管收缩药与血管舒张药。

1.3.2对照组进行经典扩容,快速输入等渗盐水、平衡盐液或葡萄糖2000ml及右旋糖酐-70左右扩容,胶体与电解质按1∶3或1∶4比例输入。血红蛋白维持在50~60g/L(5~6g/dl),红细胞比容保持在0.20~0.25。输液速度上第一个30min快速输平衡盐液1000~1500ml、中分子右旋糖酐500ml;或用输液泵加快输液,如休克缓解,可减慢速度。

1.3.3观察组在一般措施基础上,5~10min静脉加压滴注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置方法:5%葡萄糖注射液1份加10%氯化钠注射液3份,即1:3容积比)200~300ml按体重按4ml/kg计算输入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分钟测生命体征1次。定期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动态检测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和血红蛋白值;

1.4疗效评价及标准

使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患者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末梢循环改善(四肢转暖、唇甲转红等)所需要的时间。1.治愈:出血或体液丢失停止或基本得到控制及补充,血压恢复正常,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尿镜检无异常,休克临床征象消失2.好转:病因基本得到控制,血压控制稳定,休克临床征象好转3.未愈:出血或体液丢失没有控制,血压仍处于休克水平且不稳定,休克临床征象无好转或恶化。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1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休克早期的应用效果优于经典扩容,两组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

表1不同扩容方法对腹腔实质脏器破裂休克早期效果[n(%)]

P<0.01

3讨论

腹腔实质脏器破裂涉及内脏,病情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暴力的强度、速度、硬度、着力部位和作用力方向等因素。如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治疗,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带来的休克将会造成乳酸、丙酮酸和其他有机酸性产物的堆积,缺氧代谢加剧,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尤其是代谢性酸中毒,使多脏器的功能发生改变,产生脏器代谢和免疫防御功能衰竭。然而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发生休克早期属可逆性休克,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周围血管收缩才能逆转心输出量的下降,保持机体血压稳定。这种代偿反应是通过中枢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体液因素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因此及时的补充液体,纠正血容量不足,此型休克可能好转,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细胞水平来阐释休克现象,认为休克时细胞产能减少,细胞膜钠-钾泵作用失效,细胞外液中Na+和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而同时细胞内K+外移造成血K+升高,引起心肌损害。

腹腔实质脏器破裂造成的创伤性休克最重要的原因是活动性的大出血和重要脏器伤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及时找出发生休克的原因,积极处理,是抗休克的关键措施。应在血容量基本补足、血压上升到80~90mmHg、休克初步纠正后进行手术;如出血速度快,则应在积极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紧急手术。可见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以往经典扩容大多使用平衡盐液、生理盐水改善微循环,阻止循环恶化,然而0.9%氯化钠溶液中所含的钠比正常的细胞间液高10mmol/L,氯的含量实际上要比血浆中高40mmol/L,pH值为5.0~6.7偏酸性,大量的输入可造成高氯血症,从临床来看这将加重休克时的酸中毒。而我们使用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扩容,本组结果可以看出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用它进行输液后能很好的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体液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细胞成分和蛋白成分的组成,并能及时补充营养,改善热能代谢,激活细胞活性,防止蛋白质崩解。有报道指出在应用7.5%氯化钠溶液治疗顽固性低血容量休克时,高渗液输入后可增加心肌收缩效能,并可因渗透性改变使液体移向血管,增加血容量,从而达到快速纠正休克的效果。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体液丢失,休克时葡萄糖的低率利用和消耗增加所致,它的利用可增强葡萄糖的氧化作用,能保护细胞膜,促进细胞功能恢复,血压可明显上升,有利于休克的好转[2],钠和氯是机体内重要的电解质,对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和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中我们也分析得出,由于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半衰期短而不引起体内蓄积和组织细胞水肿,其渗透压及黏度与血浆相近,输入后不影响止血和凝血,能有效地增加和维持循环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助进氧的运输和利用,较之经典扩容,其抗休克作用时间明显延长,在休克早期改善血液动力学、升压、降心率、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明显。在给液量和给液方式应注意输液速度主要依据尿量来调节,

综上,在腹腔实质脏器破裂休克早期,使用7.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对快速提升血压、降低心率、改善血液动力学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维持较稳定的血液动力学,为下一步救治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努力提高胸腹部创伤救治的成功率[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1):902.

[2]吴胜锋,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04:124